顧曉超
摘 要:教育改革工作的落實和推進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美”人才,因此,在教學工作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開展,是保證學生具備健康積極樂觀心態的必要保障。在教學的實際工作中,部分學生由于遭受過失敗,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最終淪落為學困生。針對該類學生,對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字:學困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可促使學困生恢復對學習的興趣,改善其內心消極情緒,有利于學困生的發展。筆者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歷,淺談班主任如何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期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提供參考意見。
一、導致學生成為學困生的主要原因
有國外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導致學生變為學困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學生本人,而是教學不當。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筆者發現,導致學生變為學困生的根本原因并非學生的智力不夠,而是受到如下三種原因的影響。
一是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目的,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興趣均較為缺乏,學習熱情衰退,進而導致其逐漸成為學困生。該類學生主要是受到家庭因素或是社會中的不良因素的影響。二是學生的學習方法錯誤,從而使得學生在對新知識進行學習時,感受到巨大的學習阻力,從而失去學習信心,導致學生的學習基礎不扎實,自然對后期知識的學習感到更加困難。三是學生自身的學習壓力過大,導致其覺得學習十分辛苦,從而對學習產生厭惡,該類學生主要是由于承受的學習壓力過大,作業過多,導致其產生厭學情緒。相較于優秀學生,學困生所具有的心理優勢主要為:具有更強大的學習內驅力、向師性及耐挫力。
二、對學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為學困生找事做。不論學習成績好還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都希望能夠為班集體做事,因此教師在對學困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進行了解后,將班級中某些適合其完成的工作,主動交給學困生,同時在其完成的過程中,為其提供必要的幫扶和指導,從而使得學困生自身的才能得到展現,將學困生的成就動機激發,使其自身的歸屬需求得以滿足,提升學困生的自信心;同時能夠促進學困生同其他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夠有效幫助學困生對學習進行挑戰。
(2)在班級中采取班干部輪換制,從而使學困生獲得更多鍛煉的機會。當學困生當上班干部后,其自身的責任心將得到有效激發,從而促使其更為主動地想起到帶頭作用,更為嚴格地要求自己,最終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在實際工作中,筆者所帶班集體有個別學困生,以往對于需要完成的作業,都是千方百計地逃避,若實在無法逃避時,就選擇逃學來進行應對。因此,身為班主任的我告知她: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學生,作為一名以后即將成為助產師的學生,逃避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應積極應對,認真去學,認真去做才是最好的辦法。
(3)為學困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比如,組織全體學生進行舞蹈、書法、音樂等比賽,從而展示學困生所具有的某方面特長,并帶動全班學生對其進行鼓勵和贊賞,從而使學困生的自卑心理得以消除,增強其自信心。
(4)使用鼓勵性的作業批改用語。在對作業進行批改時,為學生寫上幾句鼓勵性的話語。雖然和優秀生相比較,學困生的作業可能不算好,但在學困生的眼中,他們希望能夠和優秀生一樣,得到老師的批語鼓勵,這會極大地提升其學習信心和興趣。這樣一來,學困生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期待能夠得到同優秀生相同的鼓勵批語,甚至超過優秀生,從而提升其學習積極性,也培養其積極心態,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不論做任何事都能夠積極努力去做。
綜上所述,針對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具有的心理特點,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所具有的快樂,增加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并最終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朱 旭.中學“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J].現代交際,2015,2(5).
[2]許晶瑩,徐樂天,錢雪森,等.農村高中留守“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 3(9):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