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克震
【摘 要】葉圣陶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正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正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正把書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正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做?!痹谌~圣陶看來,人要是各種好習慣都養成了,我們的教育目的就達到了。本文從地理學習中學生提問意識淡薄的原因談起,探討了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習慣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地理教學;提問習慣;原因分析;培養方法
學習習慣包括很多內容、形式,在這里將其慨括為:閱讀自學的習慣、總結歸納的習慣、觀察思考的習慣、切磋琢磨的習慣、練后反思的習慣,有疑必問的習慣,有錯必改的習慣,動手實驗習慣,課前預習習慣,查找工具書的習慣等等,在這里我想重點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有疑必問的習慣。
20世紀60年代中期,前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創立了問題教學理論,他認為問題教學是一種發展性教學。在這種教學中,學生從事的系統的獨立探索活動是與其掌握現成的科學結論配合進行的,它是建立在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的提出與問題的解決基礎上的教學方式,它能使學生在“困惑—問題—探究—解決”過程中既充分體驗學習的過程,又創造性地掌握地理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地理學習中學生提問意識淡薄的原因
目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問題意識淡薄甚至缺失,日漸成為老師關注的熱點。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懶得問。學生自古就認為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書本知識是真理,肯定沒有質疑的必要,而如今知識更新迅速,書本知識和老師掌握的知識很容易被過時淘汰;此外許多學生學習中有一種自小養成的惰性,懶得思考,當然沒有提問的習慣。
2.不敢問。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深刻,許多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了諸多問題,但由于害怕所提問題太簡單,被老師和同學認為學識淺薄而感到沒有面子,或所提問題與所學知識聯系不大被認為故意搗亂而使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3.缺少氛圍。傳統教學滿堂灌,課上學生沒有一定的提問時間和空間,課后缺少提問的氛圍,久而久之,學生思維產生惰性,不想提問也提不出問題;另外,教師對學生所提的問題解答時不熱情或敷衍了事,或日久遺忘解答,沒能把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老師的一次不經意地“忽略”往往會成為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導火線。
二、培養學生提問習慣的有效方法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新課程的學習,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地極富個性地學習,亟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激發提問動機,使學生想問。根據奧蘇·伯樂的成就動機觀,潛在的動機要通過個體實踐活動并不斷地獲得成功,才能成為推動學生不斷努力學習的動力。學生經常把取得學業成就看作獲得地位和自尊心的先決條件,這種動機會使他們產生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成人的標準和期望的意識,并力圖去保持他人的贊許和認可,所以教師要在學習過程中盡量激發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例如,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一冊緒論,首先可向學生提出以下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日月星辰每天都是東升西落?為什么夏天熱?冬天冷?為什么有些地方山嶺崎嶇,另外一些卻平原坦蕩?為什么有的地方有火山噴發,另外一些地方卻地殼下陷?為什么有的地方人口稠密,另外一些地方卻荒無人煙?為什么有的地方是森林,另外一些地方為沙漠?為什么有些地方工廠林立,另外一些地方卻是廣闊的牧場、農田?為什么有些地方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另外一些地方卻山荒嶺禿,河水污染?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其它問題, 讓學生認識到這些有趣的問題只是地理知識的一小部分。學生通過地理課的學習,不僅可以認識到家鄉祖國和世界的地理環境,還可以了解人地關系,探討浩瀚宇宙的各種神奇現象,豐富自己的知識。
此外,教師須把握好作業、練習、測試后與學生的及時交流,了解學生出錯的情況,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尋找知識體系的漏洞,發現學習上的盲點,及時調整學習的狀態,力求投入、產出的良好效益。
2.創設提問情境,使學生能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可見提問并不容易,有的學生覺得沒有問題可問,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會問。因此,教師必須“授人以漁”,給學生做好示范,設計的問題有一定的梯度,讓學生能“跳—跳夠得著果子”,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層層剖析中,既掌握了知識,又逐漸領悟出提問的一般模式,進而主動地模仿提出問題。例如,講我國“地形地勢概況”一節時,先讓觀察中國地形立體模型。在學生對中國地形有西高東低并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的感性認識后隨即向學生提問題:“這樣的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和河流有什么影響?”然后從汽流交換大河走向與交通、水力資源這三步啟發學生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展開提問,真正吃透教材,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3.善待學生的提問,使學生愿問??茖W合理的問題,能使學生的思維既有縱向發展,又有橫向溝通;既能正確逼近,又能反向遞推;既能直線延伸,又能主體滲透;既有輻射的多觸角,又有聚合的閃光點,使學生思維訓練真正起到拓展思路的作用,從而達到養成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目的。為此教師應把教材、學生、學習環境緊密結合起來,摒棄照本宣科或標準答案代言人的身份,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平等、開放、真誠的態度與學生共同探討、交流,消除學生在提問中的恐懼感、壓抑感和焦慮感,為學生活躍的思維活動搭建一個合適的發展平臺,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張揚個性,顯露靈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各種有獨立見解的好問題應運而生。例如學習“城市化”,我們南京市一些城市中心區人口向郊區移動,此現象能稱為逆城市化嗎?逆城市化現象是城市化的衰退嗎?衛星城、新區的建立與逆城市化現象有何關系?你能談一談南京的衛星城、新區嗎?同時教師對學生大膽的發問甚至一些看似“搗亂”,“鉆牛角尖”的問題亦應巧妙應答,發揮教學機智,多鼓勵,少指責,充分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和熱情,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
有人曾稱教師為掌握金鑰匙的人,那么可以說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打開學生心靈之窗、智慧之門的金鑰匙,這種良好的意識還將有助于每個人的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