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較文學作為一門交叉性、綜合性、跨越性學科,它包容并蓄的學科視野、對話交流的學科追求、共建人類多元文化的學科目標,均與全球化時代語文教育的培養目標不謀而合,與中學語文課程標準相契合。比較文學的學科理念及研究方法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教材認識、教學實踐、學生培養上皆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比較文學;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育
在上世紀80年代比較文學熱興起之時,語文教學界就已關注到了比較文學對語文教學的指導作用。1985年,陳挺在《語文學習》上發表的《比較文學略說》率先在語文教學界發起了比較文學先聲。1995年,首屆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將“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確定為協會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2002年,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在濰坊舉辦了“比較文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普及與應用研究”專題研討會。比較文學雖早已受到語文教學界的關注,但它在語文教育中的理論價值與指導作用還有待進一步認識和挖掘。
一、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的理論契合
在對新人文精神的傳播與宣揚上,比較文學與語文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比較文學界泰斗樂黛云女士就曾言:在21世紀,“比較文學”已經不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學科,而且是一種生活的原則,一種人生的態度;它不僅是少數人進行的“高層次研究”的“精英文化”,而且是應該普及于大眾的一種“新的人文精神”。[1]比較文學是以跨民族、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為手段,通過各民族文學的交流對話、各學科的匯通交融來改善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以達到傳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設人類多元文化的目標。這種以“理解、溝通、對話”為核心,宣揚“尊重他者、尊重差別、提倡多元文化互補”的新人文精神不僅是比較文學的學科追求,也是新時代語文教育的目標。由于語文教材內容的廣泛性與多樣性,教材內容本身蘊含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科學理性精神,因此語文教育承擔著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在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第一次以國家綱領性文件的形式提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2]這正是對語文教育所承擔的人文精神教育的肯定。
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與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手段是一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實現“三個面向”的手段之一是語文學習內容與方法的開拓性、交叉性和跨學科性。比較文學倡導通過跨文化、跨學科的比較揭示出不同文化視閾下文學內部及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異質性與匯通性,發現并彌補單一文化領域內、單一學科內研究的盲點,其研究方法展現出鮮明的開拓性與跨越性。比較文學與語文學習皆是以跨學科性、交叉性來開拓學科研究或語文課程的發展空間,激發學科或課程活力。可以說,比較文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手段能夠成為服務于語文教學的資源庫。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更是傳達出鮮明的比較文學理念:“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該課標還在選修課建議中提出具有比較文學特色的要求,“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能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剖析”,在小說與戲劇部分,還提出要“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小說、戲劇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比較文學所推崇的多元文化對話、跨學科領域匯通等學科理念與上述語文課程標準相一致,將比較文學的學科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學語文教學,是實現中學語文教學課程標準的有效途徑。
二、比較文學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指導作用
首先,在教材認識上,從比較文學學科角度剖析教材編排特點。高中新課程語文教材的編寫已經顯現出鮮明的比較文學意識,如相同主題、相同文類的文章被集于同一單元,這種編排為師生進行主題學、文類學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像《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這三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戲劇作品就被編排在同一單元,便于師生對其進行跨文化的平行比較。據統計,外國文學作品在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在15%至25%之間,其中一半左右的外國文學作品創作于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意識流、荒誕派、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等二十世紀西方現代派作品的入選大大增強了語文教材的現代性與文化多樣性,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語文教材編排還呈現出跨學科的意識,如滬教版高中第四冊選文將文學、音樂、繪畫、戲劇等多門類藝術融合在一個單元中,著力于凸顯文學與藝術跨學科互通互融的比較文學意識。高中語文選文收錄了歷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領域名家名篇,體現出學科間血脈相連的交叉性特征。
第二,在教學實踐上,以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建構教學模型。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含跨學科研究)、變異研究是比較文學的重要研究方法,這三者對語文教學皆有啟示和幫助。影響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可被借鑒來闡述作家作品的創作淵源和影響價值。如講魯迅的作品時,可以講一講尼采、果戈里、契訶夫及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等對魯迅創作所產生的影響,講西方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品時,可以將其與中國現當代作家張愛玲、莫言、余華、王安憶等人相聯系,通過講解,使學生認識到西方文學思潮對中國現當代作家的影響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對西方文化的選擇性接受與變異。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以塊狀模式將文言文、古詩詞、散文、小說、戲劇等分塊而教,或是依單元按序推進,對整個單元、學期、學段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缺乏整體認識。比較文學平行研究中的類型學、主題學研究為不同文體同一主題或不同主題同一文體的作品之間的比較提供了方法論,通過對主題、意象、情節結構、人物形象、文類風格等美學比較,可以揭示中外古今文學作品間的匯通性與變異性。變異研究則在以譯文比較為基礎的語文教學上展現風采。教師將同一篇目不同語種的譯本相對照進行教學,通過對譯文的比較讓學生體驗語言文字的獨特性和表現力,從文字信息和意義的改變、失落、過濾中體驗到文化交流中的變異現象,而對變異原因的揭示則讓學生了解到文化交流與時代精神、社會風貌、文化需求等生生不息的聯系。
第三,在學生培養上,以比較文學學科理念建構學生的國際視野。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見》把“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排在首位,第一次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命題。中國教育學會將“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含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文化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學會學習、身心健康和實踐創新這九大素養,其中“國際理解”的兩個指標是“全球視野”和“尊重差異”。“只有在課程改革中加強對國際視野的關注,才能立足我國教育實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充滿活力的新課程體系。而這種國際視野恰恰是比較文學認識論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3]比較文學的認識論不僅是一種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更是一種尊重包容的文化心態。通過對學生比較文學理念的培養,增強其辯證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文化觀和世界觀,進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建構順應時代潮流的現代品質。
綜上所述,樹立中學語文教學的比較文學意識,使得語文教育擁有更廣闊的視閾,這有助于建構新的語文教學策略,推進中學語文教學發展,確保全球化時代語文教育國際化目標的達成,為語文課堂注入時代活力。
【參考文獻】
[1]曲阜文編著.當代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315.
[2]中華人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孟昭毅,張明琪.比較文學與面向世界的語文教育[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3(04).
作者簡介:李爽(1983-),女,河南鄭州人,鄭州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