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昌
摘 要: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是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加強學生法制教育,必須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而語文教學在法制教育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作用。語文教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泛,接觸的法律法規也比較全面,我們可以憑借語文學科特點,在課堂內和課堂外滲透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觀念,使他們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法制教育;滲透;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初中語文
語文課程新大綱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獨特的課程性質與地位決定了它在滲透法制教育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葉圣陶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思想品德教育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相關法制知識進行有機、巧妙的滲透,巧妙地把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法制教育等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從小就樹立法制觀念,知道法律能保護自己,同時知道觸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懲罰。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在長時間的嘗試中我領悟到了幾點在語文教學中巧妙滲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律知識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多數來自于我們生活。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把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生活,再探討相關的法律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了解了法律知識。如:我在教學《孔乙己》這課時,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其中課文中談到孔乙己偷了何家的書,又被打了。他還說竊書不算偷的話。我就引導學生分析他所說的這句話不正確,這是他自欺欺人的說法。他的這種做法構成了盜竊罪,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盜竊罪,是指非法占有為目的,孔乙己盜竊別人的財物,雖然數額不大,但也構成盜竊罪。在我們生活中,學校里有許多學生總是愛亂拿別人的東西,這是不行的,是構成盜竊罪的,我們從小要養成好的品德,不要偷東西。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孩子從小就沒有這種意識,最后偷的財物越來越多,最后斷送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引導學生在分析魯提轄的人物形象時,魯提轄的嫉惡如仇,伸張正義的精神,在當今社會的做法行嗎?我們應該通過法制來解決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打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應該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利。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知識點都可以與法律聯系在一起,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增強了他們的法律意識。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學生要寫好文章就需要許多來自生活中的素材,這些素材許多都是與實際生活中的法制相關的,那么學生在作文的時候就可引進這些法律知識,寫進自己的作文中。其次,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法律知識的語言,在寫事理說明文與議論文時,就可以體會法律條文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章第29條規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最后,可指導學生寫一些有關的法律方面的應用文,比如:如何寫訴狀等,通過寫作讓學生學到法律知識。
二、豐富的課外活動滲透法制教育
1.在口語交際中展示法治現象,遷移學生的法制認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也應適時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評判,做個知榮辱恥的人,同時也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如以“介紹動物”為主題的口語交際活動。課前讓布置學生收集資料:你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生活在哪些地方?有那些生活習性?你知道動物目前面臨的困境?課堂上讓學生們展示并交流感受,使學生們意識到由于人為的因素目前大多數動物的生存環境遭到了破壞。師適時的將《野生動物保護法》知識貫穿于教學中,在學生的腦海中樹立了關愛動物的法制意識。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口語交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深化對某一事件或某一現象的認知。通過交際他們會從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內層,會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種強烈的認知。但是怎樣激發學生的發言積極性呢?我經常引用生活中的、報刊上的、電視上的那些違法犯罪的事件,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因為這些最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和交流的熱情。例如直面慘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學生們小小的心靈會受到強烈的震撼,他們會發自內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對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對明目張膽的偷盜搶劫案件,他們往往會咬牙切齒地表達自己對受害人的同情,對犯罪者的痛恨和對產生這種社會現象的義憤……那么在學生激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時,老師只需要再往深處引導一下,學生便會“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思考產生這種案件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們的思維轉向了對規則的認知上來,學會尊重規則,尊重法律,遵守法則,遵守法規,一切行為都要以法律法規為準繩,深化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強化對法律法規的認知。
2.在課外閱讀中滲透法制教育
語文教學離不開大量的閱讀與積累,如何在閱讀中進行法制教學呢?學生讀書閱讀,我們能夠利用好這個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必讀的課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等又是學生非常愿意讀的古典名著。如《紅樓夢》中的《葫蘆僧葫蘆案》這一節通過大家的熱烈討論,在當今的社會這個案子判得合理嗎?如果你是法官,你又如何判案呢?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又如何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呢?最后學生們都知道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水滸》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小說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的,尤其《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手法精妙,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交流評價時,都注重了魯提轄值得歌頌,因為他嫉惡如仇,仗心相助,而鄭屠仗勢欺人,自私可惡,應該被打死.作為教師,是否可以考慮周全,讓學生討論鄭屠是否該死?即使該死,是否由個人快意恩仇?要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將來都是一種犯罪。要知道,文學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要遠大于空洞的法律讀本,試想:如果讓學生都認同魯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類似情況時,都仿而效之,那么對創建和諧的法制社會是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所以,要讓學生明白:他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英雄”,是歷史的產物,一個人的生命是寶貴的,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必須由公安機關依靠嚴格的程序,用鐵的證據來裁定。
總之,我們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要向他們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法律觀念,所以在語文教學這個主陣地上進行法制教育內容就顯得尤為必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也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在課堂上宣講法律知識,在課外活動中實踐法律知識,讓學生成為一個知法,守法會用法的一個好學生,為鑄就學生輝煌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