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林
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而發生著不斷改變。在此前提下,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等全方面發展。社團活動對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社團活動課程化、多樣化建設就成為社團活動發展的重要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探索
一、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建設含義及存在的問題
校園社團活動作為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它是學生的自主活動,根據自愿的原則和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成立的組織。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通過社團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創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以促進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加強社團活動建設、探究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發展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1.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的含義
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主要是指,社團活動與第二課堂課程化理念結合,將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作為課程內容,科學合理的設計其活動目標、活動內容以及活動形式,并且對其進行規劃、實施、管理和評價,同時,所開設的社團活動課程強調是多種學科的開展,在內容上是多種思想的融合與交流,注重課程的多樣性。
2.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探索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建設的過程中,對社團活動以規范化、合理化、科學化的宗旨進行課程化、多元化的建設,解決了社團活動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通過配備指導教師以解決社團活動缺乏專業性指導的問題,上課人數穩定的問題、以及社團活動計劃運行等問題。但是,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建設中某些方面仍存在著問題和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社團活動的管理缺位。學生社團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組織,因此,學校在不過多干預的情況下,主要從場地、資金以及設備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社團課程化的建設主要從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資金投入和保障、活動場地、硬件配套設施以及指導教師隊伍等多方面進行貫徹落實執行。但是,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在保證第一課堂教學所需要的教育資源后,社團課程化所需要的資源及人力成本往往是處于非常匱乏的狀態。資源分配不均衡、學校對社團活動課程化不夠重視等導致了社團活動監管不到位、管理不夠科學合理、制度和章程不夠完善,從而嚴重影響了社團活動課程化的有序開展。
(2)社團活動評價體系單一、外顯。社團活動的類型表現形式多樣,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綜合素質、能力水平以及專業技能等多個方面。社團活動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理論學習型、興趣愛好型、學術科技型以及社會公益型等。根據社團類型的不同,社團開展活動及表現方式存在較大的區別。例如像話劇社團、跆拳道社團、舞蹈社團等興趣愛好社團屬于興趣愛好社團,屬于較為外顯的社團,如義工聯以及志愿者等社會公益型社團就屬于不外顯的社團類型。
從而,學生往往對外顯的社團活動較為感興趣,而忽略了不外顯的社團活動,從而會形成片面的認可度差異。在社團活動課程化的過程中,由于評價體系的單一性,主要是通過活動的展出效果、學生的認可程度以及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貢獻度等指標進行評價,導致對社團的評價不夠真實和全面,使得社團出現極端性發展、強弱失衡等現象。表現強的社團活動受到學生的歡迎和認可,表現弱的社團活動被學生忽略和不夠重視。
(3)學生功利心較重,主動性淡化。將社團活動課程化后,用學分制的形式作為評判學生是否完成課程的標志。但是,目前有些學生只是抱著“混學分”的心態參加社團活動,從而導致社團活動開展的效果不佳等消極影響。同時,由于社團活動課程化后,教師指導過多將會導致學生失去其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導致社團失去其原本的活力。
二、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的實踐探索
1.兼具管理方式“課程化”和內容上“活動化”
社團活動的宗旨是在第一課堂外,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社團活動課程化的過程中,要堅持社團活動的基本屬性,要堅持以學生為主導的原則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革。社團活動課程化應兼具管理方式“課程化”和內容的“活動化”于一體的方式進行建設,應該吸收正規課程和潛在課程兩者的優勢進行改革,從而使得社團活動開展時的計劃性和有序性得到保障。同時,學校在場地、硬件設備、指導教師等多方面給予最大的支持。
2.教師作用的相對弱化和學生自主地位的凸顯
在社團活動課程化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角色定位也是重要的問題之一。在社團活動中,堅持學生應該占據主導的位置的定位,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達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的目的。因此,在社團活動中,應該相對弱化教師的作用,同時凸顯學生的主導地位。學生應該積極參與活動的策劃、方案制訂以及組織等環節,培養學生的整體綜合素養。指導教師在學生策劃活動方案的過程中擔任指導者、推動者的作用,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協助指導,從而推動社團活動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3.多元化的社團評價體系的構建
客觀合理社團評價體系是保證社團活動實施重要的保障。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應該以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為目標,以學生全方面發展為目的,從而對課程實施效果、學生整體綜合素質、能力提升效果等進行評價,最后根據評價的結果對課程進行調整、完善活動內容。多元的評價體系與科學、嚴謹及合理的評價指標密不可分。根據社團活動的特點,多元的評價體系應該由目標指標、條件指標、過程評價以及效果評價等四種指標組成。目標指標以課程教學內容為目標,在保證課程任務的基礎上制定教學任務。條件指標是對教學條件、資金投入、硬件設施配備以及師資力量等方面進行評價。過程評價是對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行為進行評價。最后,效果評價是對社團活動的綜合評價。四位一體的評價指標可以全方面的對社團活動課程的教學質量做出檢查。
三、結語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隨著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的不斷改革與深入,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的建設在遵循新課改教育目標的前提下,將其發展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探索能力等全方位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和載體。社團活動課程化、多元化是借助于正規課程的優勢,將其充分利用于社團建設中。認清新時期教育發展的形式,充分認識并尊重社團的發展規律,在繁榮中引導、在發展中提高,開創社團工作的新局面,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章劍鋒.高校社團學分制與大學生素質拓展—關于社團學分制活動課程的調查報告.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05(2).
[2]李樹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問題辨析—對實踐現象的回應.全球教育工作者展望,2007(1).
[3]王占軍.高校學生社團運作及功能研究述評[J].江蘇高教,2006(5).
[4]董宏志.扁平化管理理論對我國高校組織結構改革的啟示與借鑒[J].中國電化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