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公民的權利意識、法治意識高漲,加之黨中央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緊密融合在一起,國務院也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公民對于環境保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環境權益,法院受理的環境案件數量也隨之增加,我國環保法庭的現實困境也逐步隨之顯現。
關鍵詞:環保法庭;問題;完善
一、我國環保法庭建設現狀
我國近幾年來對環保法庭的設置進行了許多積極和有益的探索。上海、海南、貴州、江蘇、福建、遼寧、云南等12個省份均試點設立涉及生態資源保護的專業化審判庭。現階段的環保法庭建設始于2007年11月貴州省清鎮市人民法院環保法庭的成立,這是全國首家獨立建制的環境保護法庭,該法庭承擔了貴陽、安順和貴安新區生態保護案件的調查和審判工作,率先在全國開展了環境審判三審合一、集中專屬管理的司法實踐。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共有20個省(市、自治區)設立了環境資源審判庭、合議庭、巡回法庭,合計150個。從統計情況還可看到,東南部地區對環境資源審判機構設置比較重視,其中,福建省的環保法庭數量最多,共計51個,包括基層法院43個,中級法院7個,高級法院1個。環保法庭自成立以來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但在理論和實踐當中還存在著一些的問題,只有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為環保法庭的進一步發展掃清障礙,促進環保審判目標的實現。從總體來看,與環保法庭成立前相比,環境案件受案率提高,環境違法行為很大程度上得以遏制的事實無可爭議。
二、我國環保法庭建設存在的現實問題
1.布局設置缺乏統一標準
從實踐來看,我國環保法庭的設置并沒有帶來環境案件受理數量的大幅提高。除了早期在貴陽、無錫、昆明等地設立的環保法庭以外,其他地區環保法庭受理環境案件的數量并不多,甚至有的法庭甚至自成立起未曾真正發揮環境審判職能,如遼寧省某環保法庭面臨著十余年零訴訟的尷尬局面。當前學界主流的觀點是環保法庭并不是適合在全國范圍內普遍設置,應當進行局部設置。由此帶來環保法庭應當如何進行局部設置,何如布局才更有利于環境案件審判的問題。環保法庭設置應當從哪一層級法院開始,在同級法院之間如何布局,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很好地解決。其次,關于環境審判機構專門化,從目前環保法庭的設立實踐來看,主要采用了審判庭、合議庭、人民法庭、巡回法庭等多種形式。多樣的形式在彰顯司法機構創新的同時,也會帶來諸如因缺乏統一規范而造成混亂,影響審判效力發揮等問題。
2.環境案件受案范圍過窄
受案范圍的明確是環保法庭開展審判工作的前提,目前環保法庭面臨著環境案件范圍狹窄的問題。我國的環境污染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絕大多數未能進入訴訟程序。“十一五”期間,我國環保系統受理環境信訪達30多萬件,相比之下,環境行政訴訟只有980件,環境刑事訴訟只有30件,環境民事案件只有12278件。以上三大訴訟的案件總量僅占同期環保行政部門受理環境信訪的4.4%。
其一,我國現行民事、行政、刑事三種訴訟規則設計都是針對傳統人身糾紛和財產糾紛的,而環境糾紛帶有很大的社會性,通過現有三種訴訟模式來解決環境問題實際效果不佳。同時,現行法律沒有明文確認公民的環境權利,導致環境行政訴訟案件受案范圍過于狹窄。其二,當前法律規定的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范圍過窄,提起環境訴訟的風險過大。新民事訴訟法確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主體僅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組織”,將絕大部分環境公益組織和個人排除在公益訴訟的大門之外,應最大限度保障環境公益訴訟權。其三,多數法院的行政庭和刑庭不愿意放權,其他民庭負責的資源、海洋等案件,也不愿意移交給環境資源庭,這就使得新成立的環境資源審判庭管轄的案件范圍過窄,這也是環境資源審判庭案源過少的原因之一。
三、我國環保法庭建設的完善建議
1.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資源的協調聯動保護機制,加強生態環境資源案件立、審、執的工作銜接,推動建立公、檢、法和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行政機關間的執法協調機制。與此同時,要加強生態環境資源審判隊伍建設,建立生態環境資源審判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優勢,積極吸納有關專家擔任生態環境資源案人民陪審員和特邀調解員,保障當時要求專家證人出庭發表意見的權利。
2.大力支持環境公益訴訟。環境公益訴訟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事件中,環保社會組織通過直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為維護社會環境公共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法院應依法充分保障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訴權,及時受理符合條件的公益訴訟,保障當事人訴訟能力,有效維護受害人的合法生態環境資源權益。
3.懲治破壞生態資源犯罪。我們要借貫徹刑法修正案(八)和“兩高”懲治環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釋的契機,明確將懲治環境犯罪作為環境資源審判庭的審判工作重點,為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始終保持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資源犯罪懲治的高壓態勢。如貴州省成立了檢察院生態保護分局和公安局生態保護分局,連同以前建立的法院環保法庭,建立起區域環境司法體系,在全社會營造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的氛圍,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參考文獻:
[1]蔡守秋.關于建立環境法院(庭)的構想[J].東方法學,2009,(5).
[2]劉超.環保法庭在突破環境侵權訴訟困局中的掙扎與困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作者簡介:李英(1992-),女,湖南湘潭,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行政法。
注:本文系貴州民族大學審判專業學位研究生工作站課題“我國環保法庭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機制完善”資助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