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楠
摘要:重慶市綦江區陵園小學始建于1963年,是綦江區小學教育的窗口學校,重慶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義務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學校秉承“放飛七彩夢想,開啟陽光人生”的辦學理念,教師培訓的校本化探索,促進了學校發展。
關鍵詞:教師培訓 校本化 規劃 內容 措施
教師培訓要重創新,講實效。我校始終堅持“求真、務實、創新”的研訓作風,切實進行教師培訓的校本化探索,效果明顯。
一、剖析自省訂規劃
我校地處老城區,地勢較偏,交通不便;學校占地面積小,生均活動場地和校舍嚴重不足;生源主要是城鎮化擴張過程中的進城務工人員和房屋租賃暫住人員子女。學校師資也在悄然變化:一是師德師風建設還待加強;二是部分年輕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學習積極性不高。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從師德修養、教育教學水平、班級管理水平三個方面進行自我剖析,找出自己在這三個方面存在的優、劣勢,找準制約自身發展的短板,擬定個人專業發展三年規劃。
二、依據需求定內容
(一)通識性培訓
針對全校老師的發展,統一制訂了“踐行為人師表,爭做人民滿意好教師”“錘煉教學基本功,掌握學科前沿專業知識”以及“學習新理念,提升班級教育管理能力”等模塊培訓內容。
(二)針對性培訓
1.七彩名師培養
為促進學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學成立“七彩名師工作室”,完善制度職責。采用“走出去走進名校,請進來走近名師”培養名師工作室成員。先后到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等地的多所名校學習,同時也聘請名師進行指導幫扶。名師工作室成員除了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己,還負責培養學校新進教師,這種既是徒弟,又是師傅的“兵教兵”形式,更利于名師成長。
2.骨干教師培養
制定骨干教師考核,要求他們從理論和教學實踐兩個方面提升自己。骨干教師每學年執教示范課,帶頭作好教育教學工作,認真完成骨干教師“十個一要求”,使骨干教師向著名師的方向不斷奮進。
3.新進教師培訓
新老師進校,首先進行學校文化內涵培訓,使其理解內化學校主流文化。然后備課、教學、批改作業、布置作業等常規培訓和班主任專題培訓。針對每位新進教師的優缺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計劃。同時指定1~2名本校名師作為指導老師,帶其成長。
4.梯隊隊伍建設
注重青年教師、老教師、名優教師的培養,加強校內青藍工程結對教師和骨干教師培養對象的管理與培養,加強梯隊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創新形式促實效
1.幫扶式
中青年、骨干教師拜區教科所專家為師傅,新進教師或年輕教師就拜學校的骨干教師、區級名師、學區首席教師等為師傅。師傅堅持聽徒弟的課,徒弟聽師傅的課(每周至少兩節),課后再認真地給予點評。
2.體驗式
體驗式培訓增強培訓的效果。在培訓過程中,將培訓老師分成若干小組,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各小組的老師進入到相應的角色之中進行實地的體驗,從而加深其理解與感悟。
3.交流共生式
我校經常接待區內、外,省內、外考察團的參觀學習。學校抓住這這個契機開展教師培訓。教師200多人次進行現場上課,其他教師與外校考察團一道進行觀摩學習。這種既培訓了外校教師,又成長了本校教師的交流共生的形式,不但對外校考察團、對聯誼學校教師是一個提高,也對我校全體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專家跟蹤式
聘請專家對中青年教師進行精準培訓這一培訓形式,不但很好地解決了學校內培訓師資短缺的問題,而且也更加快速地促進了被培訓教師的進步與提高。
5.自我研修式
老師教師專業素養要想真正提高,需要內動力。根據每位老師制訂的三年發展規劃,學校特意安排了師德師風、教育教學技能等方面的自我研修,老師們自主安排時間進行自學,教學處定期檢查評比。
四、落實路徑推實施
(一)微格助力課堂,聽評課更科學
“微格課堂觀察”,提煉出七個步驟:專題培訓、分工合作、修改驗證、主題聚焦、觀察記錄、數據分析、綜合評價。這樣的微格評價用詳實的數據、資料讓每位老師明確自己課堂的優、劣勢,也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比賽助力培訓,加速成長步伐
以賽促研,這是我校每期必備的研訓途徑之一,新進教師展示課活動、中青年教師的“陽光杯”賽課活動、40歲以上教師的“七彩杯”賽課活動、教師基本功比賽、班主任基本功大賽、新課程課堂教學達標競賽活動等。這些活動也成為教師成長的契機,成為教師互相學習、提高的過程。
(三)反思生成智慧,增強成果意識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反思分三種:課后反思、學月反思、學期反思。通過反思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育教學行為,同時養成了教師獨立思考和創新性見解的習慣,真正成為教學和教研的主人,實現不斷發展提高的良性循環。教師不再只是一名教育者,更成為了學習者、研究者、創造者。
(四)課題成為依托,推動素質提升
1.專項課題。近年來,先后有兩個國家級課題,5個市級課題、10個區級課題結題。其中,課題成果獲國家級成果二等獎一個、市級成果獎四個,區級成果獎六個。目前,在研市級課題3個,區級課題6個。同時,廣泛開展小問題研究,要求每一位學科教師每學年必須確定一個問題作為學科日常問題的探討與研究。這些課題的研究與完成,促進了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眾多教師得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提高。
2.微型課題。堅持開展“微型課題”研究,以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解決為出發點,以教學案例和教育隨筆為表現形式,立足于教師自身的實際需要,立足于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五、校本之路見成效
(一)教師隊伍素質攀升
教師培訓的校本化實施,優化了教師的育人理念,教師開發課程、靈活執行課程的能力增強,良好的教學風格逐步形成;教師知識結構得到優化,“一崗多能”的跨學科教師越來越多。
(二)學生發展陽光自信
孩子們無論在課堂內外,還是在舞臺上都更加陽光自信了。他們的行為習慣更加優雅,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生活能力、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藝術素養,審美能力普遍增強;學生的個性特長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人有特長,個個有優點。
(三)學校發展前景喜人
教師培訓的校本化之路,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發展。學校也先后獲得市教師培訓實踐基地學校、市領雁工程示范學校、市百校牽手活動示范學校、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區十佳教師專業發展示范校、重慶市小學語文優秀教研組等多項殊榮。
六、問題改進的措施
(一)注意培訓目標的準確性與合理性
培訓中,應更加注重培訓的目標與實際效果,根據學校發展的方向,老師們發展的要求等方面展開培訓。
(二)精心設計培訓內容,提高針對性
圍繞培訓目標,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精心選擇培訓內容,切實解決老師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三)不斷改變培訓方式,注重創新性
注意思考培訓形式的多樣性,努力調動老師們的學習積極性,注意培訓形式與內容的創新。讓老師們真正愛上培訓,樂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