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壽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所以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教育也要求的越來越高,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迫切地需要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而探究式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改變傳統教學和學習的方式。針對“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嘗試”進行簡單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法;主體;應用
探究式教學法,就是指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探索性教學活動。在教學的初期老師要正確地啟發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法,不但有助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難題,而且有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具有探究式教學的情境
物理是一門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的學科,由于初中的學生好奇心較強,因此,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創設合理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
1.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已成為我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簡單直觀地了解到一些課堂實驗無法演示的復雜物理過程。例如,講到“宇宙與微觀世界”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展示出層出不窮的微觀畫面和奇妙的宏觀畫面,從而激發學生好奇心,抓住學生的眼球,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
2.運用實驗創設情境
實驗是我們日常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手段,實驗不但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物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例如,講到“壓強”一課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鉛筆,將未削的平端和已削的尖端分別抵在自己的兩指之間,擠壓過后,發現兩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疼痛。這樣學生就可以輕易地聯想到受力面積與壓力產生的作用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這時老師再進行延伸和講解,學生就比較容易地掌握壓力知識。
二、突出學生為探究式物理教學的主體
在傳統的教學中,一直都是以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模式。學生也局限于通過死記硬背來獲取知識,這樣就導致了學生主體意識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在我們的探究性教學中,我們要突出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自己動手、勤于動腦來積極探索物理知識。探究性學習不但可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講到“蒸發”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動手做三個小實驗。實驗一:用小滴管往兩塊玻璃上分別各滴一滴水(保證水滴面積相同),用酒精燈在其中一塊玻璃板下加熱。保證其他條件相同的狀態下,觀察哪塊玻璃板上的水揮發得快。實驗二:用小滴管往兩塊玻璃上分別各滴一滴水,將其中一塊玻璃板上的水滴面積增大。保證其他條件相同的狀態下,觀察哪塊玻璃板上的水揮發得快。實驗三:用小滴管往兩塊玻璃上分別各滴一滴水,用扇子輕輕扇動其中一塊玻璃板上的水滴。保證其他條件相同的狀態下,觀察哪塊玻璃板上的水揮發得快。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并得出結論,實驗一:液體的溫度越高,蒸發得越快。實驗二:液體表面積越大,蒸發得越快。實驗三:液體上方空氣流動得越快,蒸發得越快。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探究出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主要因素,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到物理現象和規律。
三、重視探究式物理教學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物理是一門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理論聯系實際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掌握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將物理知識合理地運用到我們的實踐生活中去,從而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知和應用。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生活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物理,真正地喜歡上物理。
例如,在學到“摩擦力”一課時,可以聯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關摩擦力的現象。如讓學生打開一只沾滿油的油瓶蓋,連續幾個學生都不能打開時,學生就開始討論并積極地想辦法來解決,最終在打開瓶蓋時,學生就會開始思考哪些因素與摩擦力相關。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物理現象,例如,汽車輪胎上的凹凸的紋路的作用是什么。還有為什么俗語講“下雪不冷,化雪冷”,這種現象又說明了哪些物理原理。通過我們身邊的各種現象來聯系物理知識,這樣就很容易進入到一種探究式狀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也成功地將所學的物理知識與社會的實踐生活相結合,不但解決了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也成功地利用物理知識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總之,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重心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對于這種探究式教學方法,老師在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際的探究過程中的同
時,更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實驗、思考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物理原理,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自主能力和實踐能力等。
參考文獻:
[1]宋宏梅.淺談探究式教學模式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物理,2011(6).
[2]韋建紅.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下),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