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有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稅法課程教學存在教材內容滯后,課程內容孤立,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學生動手能力差等問題,從師資力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方案設置和實驗室建設角度,提出課堂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稅法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要求有條件、有意愿的試點高校率先探索應用型發展模式。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旨在培養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強調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就能力。雖然已有近200所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但受傳統的教學理念、固化的教學方法和陳舊的教學條件所限,距離真正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還有一定差距?!抖惙ā纷鳛樨斀涱悓I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因與企業納稅密切相關,更要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稅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稅法適時變動,教材內容滯后
近幾年我國稅制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個稅調整、增值稅轉型以及“營改增”,我國稅法結合經濟改革的需要進行不斷調整。新稅法的出臺往往是適時的、不定期的,然而高校教材一般提前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進行征訂,這就對稅法教材的選擇和使用帶來了諸多不便。2016年5月我國全面開展“營改增”,但2016年2月-7月的教材仍然是舊稅法。即便時效性較強的注冊稅務師和注冊會計師指定教材,也未能及時依據新稅法進行完整修訂。2016年9月-12月出版的稅法教材,僅有少部分結合“營改增”規定作了修訂,且僅對新條例進行簡單羅列,缺乏相關案例和實踐環節的設計,內容晦澀,增加了教學難度。
(二)課程內容孤立,學生不能融會貫通
實務工作中,納稅與會計賬務處理密不可分。目前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稅法和財務會計作為兩門專業課獨立開設,相互脫節。稅法課程以稅收基本理論和稅額計算的講授為主,幾乎不涉及賬務處理。遇到涉稅業務,學生能夠順利計算出應納稅額,卻不能流暢地做出會計分錄。即便部分業務的賬務處理能夠照著葫蘆畫瓢,對其原理卻不知一二。突出表現在增值稅視同銷售、不得抵扣進項稅的幾種情形以及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的賬務處理。
(三)教學手段教學條件落后,學生缺乏積極性
稅法教學大都以教師一言堂的形式,對每個稅種按照稅法要素順序逐一講解。學生在課堂上不停地了解和記憶各種稅收法律規定,沒有充分的思考空間,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加之稅法條文多而細,內容枯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氣氛更加沉悶。高校若無稅務仿真教學軟件和稅收業務實驗室,難以安排學生將所學知識模擬實務工作情境,按業務流程進行訓練。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又沒有實踐操作的機會,學生難以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和成就感,學習的主動性就很難被調動起來。
(四)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學生動手能力不強
稅法課程教學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實踐的傾向。多以卷面形式進行考核,注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應納稅額的計算,對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不做考核要求。納稅義務的發生和納稅申報,本應屬于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內容,但由于教學計劃學時較短,不能留出足夠的實訓時間。大多數院校講授稅法的教師,自身缺乏稅務相關工作經驗,對實務操作的各個環節和容易遇到的問題缺少經驗積累。缺少專門的稅務實驗室,納稅仿真實驗不足。校外實踐往往由于工作內容涉及財務機密,大量學生集中實踐不太容易實現。實踐環節的缺失導致學生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脫鉤,不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一)增強師資力量
1.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高校開始重視培養應用型人才,但究竟如何實現,卻是一個現實的困惑。想要培養出知應用、能應用的學生,首先要求教師自身懂應用、熟應用。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直接走進高校從教,缺乏專業相關的實務工作經驗。這部分教師,作為高校理論教學的“作品”,繼續沿襲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出新一代“作品”,教學效果很難提升。因此,在提倡學生培養校企合作的同時,更應該鼓勵教師校企合作,并落實在高校人事政策上。讓教師在專業相關領域兼職實務工作,積累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職業素養,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應用。
2.引進專業領域高級技術人才,深入課堂提升實踐教學。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選擇,往往與社會相關崗位人才招聘對應的能力需求不匹配。原因在于高校相對封閉,未與社會相關領域專家和用人單位的專業技術人才進行充分交流。然而這部分專家,因在生產管理一線積累了多年的實務工作經驗,對工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難點更能準確把脈解決,能夠彌補高校教師理論水平高、應用水平低的先天不足。引進專業領域高級技術人才進高校,進課堂,可以迅速提高教學效果,豐富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
(二)活化教學內容,靈活教學方法
1.教學內容適用夠用為原則,不過分追求深、全、細。面向本科的稅法教材理論體系完善,稅法條例解讀深入細致。若要對所有稅種逐一講解,僅理論教學的計劃課時數已經非常多。大多本科院校的稅法課程計劃學時設置為64或80學時,僅夠完成理論教學任務,課堂上無法留出充沛時間讓學生實訓操練。建議采取老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教學。對難度相對較大的流轉稅和所得稅,可以多安排一些理論課時進行講授。而對于行為稅、財產稅等難度較小的部分內容,教師發揮指導和檢查的作用,安排給學生自學。這樣便能夠結余更多課時讓學生實訓,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即便同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層次、學習能力和就業定位也不盡相同。教師可以因材施教,結合本校大部分學生群體未來就業的工作環境,對使用頻率高的稅種重點介紹,對接觸不太到的稅種略講,或放入選修作為必修課教學內容的有機補充。
2.鼓勵教師自編適用的教材。教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數高校選用的高教及十三五規劃教材,面向本科層次的教材理論體系非常完整,但案例與實訓指導內容不足。實訓指導類教材往往是面向高職高專層次。不同院??梢越Y合人才培養目標,鼓勵教師編制具有時效性、實用性的稅法教材,尤其是案例集和實訓手冊,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甚至可以將部分講義印刷成小冊子,便于隨時補充新頒布的稅法內容,解決教材內容滯后的問題。
3.搞活教學,豐富教學形式。在理論教學、課堂手工實訓等教學方式外,可以結合課程進度,帶領部分學生到當地國稅、地稅、稅務事務所及企業單位進行參觀學習。安排外出參觀的學生返校后對其他學生通過照片、PPT等方式進行匯報,幫助學生了解辦稅流程,感性認知未來涉稅工作可能要打交道的部門和辦稅窗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設置特色培養方案,整合課程資源
稅法、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稅收籌劃等課程,聯系密切,部分內容有所交叉。設置培養方案時,可以調整授課順序和內容,必修選修互為補充,減少相同內容的重復講授。稅法可以作為專業基礎課,理論課時適當減少,增加實驗課時。一邊講解稅收法條一邊演示賬務處理,課堂上增加稅務核算、賬務處理和填制納稅申報表的實訓。財務會計課程相應的減少應交稅費的計劃課時。稅務會計、稅務籌劃放入選修課。
(四)加強納稅仿真實驗室建設,引入實訓考核系統
在企業日常涉稅工作中,發票的開具、認證以及納稅申報是最重要的三個稅務環節。納稅仿真實驗室的建設可以為學生提供企業稅務模擬平臺,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通過全面仿真財務工作中的各類場景、業務、流程、單據等,告別枯燥的學習課堂,讓學習過程更有趣、效果更顯著。改變以卷面成績作為衡量學習效果的唯一方法。引入實訓考核系統,通過虛擬實訓考量學生對課本知識應用能力的高低。學生從模擬實踐中能夠體驗到稅法的魅力,理論教學中的問題也得到解決,因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扎實掌握該門知識,最終為社會提供滿意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君芬.營改增背景下中職《稅法》課程教學策略探討,財會學習,2017,(3):209.
[2]盧美玲.應用型本科《稅法》教學方法研究與開發,會計之友,2010,(23):123-124.
[3]張元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稅法教學改革探微,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7):203-204.
[4]王開宇.財經類高校法學專業稅法教學問題探討——以吉林財經大學為例,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3,(12):41-42.
項目基金:山東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基于黃河三角洲產業發展需求的特色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15M218);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教改項目: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研究(JG201531)。
作者簡介:劉力榕(1983-),女,漢族,山東東營人,管理學碩士,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會計學專業,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