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波
新形勢下強化小學德育教育的持續性研究
文/陳建波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本文試從新形勢下,當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時代特點出發,探索小學德育教育的持續性研究,以促進小學德育教育落實到實處。
德育教育是小學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小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經德育教育體系,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依托于思想品德教育課程而展開的德育教育,無法形成長效機制。而也正是基于此,其無法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形成持續性的影響。本文試從增強小學德育教育持續性研究的角度進行切入,探討提升小學德育教育持續性的有效策略。
德育教育,從屬于思想教育的范疇。其是通過教育內容的灌輸,來形成對學習者的道德感召,進而形成對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引導。但是,從當前小學德育教育實踐來看,單純依靠課堂教學的德育教育,無法契合當代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教材內容的陳舊與宣傳模式的單一,無法契合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生群體的心理訴求。而以往英雄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又遠離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無法引起其共鳴。
傳統德育教育的內容,脫離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無法與之形成有效互動;而課堂教育形態的落后,則讓小學生難以形成對這一課程形態的興趣。因而無法吸引廣大小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而特別是,部分教師仍然存在副科思維等偏見,對于思想品德課程為支撐的德育教育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在課堂形態上也并未通過開放式課堂的構建,來推動小學德育教育的發展和新的課堂形態的探索。
再者,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德育教育的范疇被局限到課堂教育當中,其未能與學校的文化建設有效結合,形成合力。其在影響力上,無法形成對于小學生思想行為的持續性影響。而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多元化思想的沖擊下,小學生的思想行為極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最終造成德育教育無法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學習實踐結合起來,最終造成小學德育教育整體效果的不理想。
在新形勢下,如何構建小學德育教育體系的長效機制,能長期保證德育教育制度體系的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是推動小學德育教育持續發展的關鍵性舉措所在。增強德育教育的感染力和時代性特征,通過對小學生精神需求的有效滿足來推動小學德育教育的發展;讓小學的德育教育,落實到具體的校園環境當中,讓小學生能夠可感可見的具體環境當中,感受德育教育的魅力,進而推動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與持續性。而針對小學德育教育的弱點和缺陷,我們可以在具體的教育環境當中,通過對教育長效機制的探究,來提升小學德育教育的持續性。而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教育內容上,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選取上,要具有貼近性和時代性的特征,要讓廣大小學生在進行德育教育內容的學習時,能夠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形成對其個人生活經驗的有效指導。在德育教育的具體語境當中,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來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將傳統教學內容的說教性部分,替換為更具思辨色彩的理性認知,讓小學生自己判斷選擇形成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契合的價值取向。
第二,要在德育教育機制上進行觀念的更新,將德育教育的概念由傳統的課堂教育延展到具有體系化、多維度的現實教育環境當中。教師應積極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和文化環境,讓廣大小學生不僅能從思想品德課堂進行學習,更能在學校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感召力。學校通過組織親子活動月、演講比賽、書畫大賽等文藝活動,巧妙與德育教育的主題,形成有效呼應,讓廣大學生能夠在現實的校園文化環境當中,感受德育教育的魅力。進而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推進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
第三,在教學形式上進行創新。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運用生動感人的題材和形象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要借助互聯網等有效的形式,來強化對小學生的吸引,以聲像并茂、形式活潑的課堂教學內容,來提升廣大小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以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教育方式來提升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社會變革,小學傳統德育教育模式和內容已與社會現實不完全適應,應通過明確德育的主導 方向,注重德育實踐,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避免社會負面影響,加強德育的科學研究等措施,以改善學校德育教育。 通過對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持續性效益的研究,形成小學德育的持續性影響力,推動小學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提升小學生的思想境界,使得小學德育教育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四川省美姑縣佐戈依達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