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
音樂的傳播和交流是完全沒有任何隔閡的,即使是不同語言,不同種族,對于聲音的感知都是不受任何影響的。小學生接受音樂教育,不僅能夠增加他們在音樂方面的見識,也能夠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樂感,從而產生聲樂方面的美學思維,提升他們的生活品味。現代小學教育中,音樂課作為一門必修課,在學生們的學習生涯中占據了重要的部分,但小學音樂教育仍存在很大漏洞和不足之處。
音樂是陶冶情操的藝術,也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生進行音樂課程的學習后,能夠增強自己的音樂素養,提高音樂感知能力,同時提升自己的美學素養。而且通過音樂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感知到另一個世界,音符的排列組合使他們接觸到新的事物,從而開闊眼界。
縱觀現在的小學音樂教育,教師們不斷進行改進和努力,但是漏洞依然存在,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應給成為教師們應該關心的問題。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調動情緒,激發興趣
小學生對于學習對以后生活的影響的理解還不是那么深刻,這個階段對他們的教育應該主要以興趣引導為主。在一所小學里,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購置小鼓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拍打,不是作為必修課程,而是課間的一種娛樂項目,讓學生接觸音樂。這樣的形式極好,不僅不會讓學生覺得是一門課業,還讓他們在輕松玩耍的時候學會了一些知識,有老師在旁邊指導鼓的打法,卻不是專門教學,學生就在快樂中接受了教育。
小學生的教學,就要用做游戲的方式,用講故事的方法。比如在三年級的一課時中,學習《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這首歌是一首江西民歌,反映根據地人民生活和革命工作,節奏比較明快,比較容易學習。在課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國內戰爭時期的一些小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運用歌詞向學生介紹也是一個好辦法,這樣既能聯系現實,又能加深他們對歌曲的記憶程度,兩全其美。
小學生還處在對萬物都感興趣的年紀,這個時候教授他們知識絕對不能生硬地進行灌輸,如果為了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硬是給他們灌輸樂理知識,或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死板地教他們唱歌,而不給他們進行歌曲的背后故事、歌詞含義等的講解,只會適得其反。
2 時刻滲透,提高素質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于一門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接觸的越多,學習的時間越久,掌握的就越好。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音樂知識,只能讓學生有一個淺顯的認識,不能讓他們有深刻而深入的感知,要想長遠地提高教學質量,還應該時刻注意營造音樂學習氛圍。
如何進行課下的教學滲透呢?可以采取留疑的方式,加強音樂在學生生活中的存在感,在課堂結束的時候留下一個小小的問題,讓他們記得下節課時來回答,經常進行這樣的互動,學生就會下意識增加生活中對音樂知識的關注度,也可以和學生共同分享時下流行的歌曲,找到和他們的共同語言,實現課上與課下的連接和貫通,當學生在生活中聽到上課時聽過的歌曲時,會產生與在課上不同的效果,會讓學生更有親切的感覺。
3 加強欣賞,提高審美
《音樂課程標準》中明文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也有這樣的語句:“音樂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由此可見,審美教育在音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學生音樂道路上的早期引導人,教師更是責無旁貸。
一些適合孩子們觀看的舞臺劇,歷史歌舞劇都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共享,雖然不能實現劇院里的效果,但是運用現代媒體技術,也能夠實現比較好的效果。用這種趣味性比較濃的方式,完成對學生音樂欣賞方面的教學,自然而又有效。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經常給學生播放一些名家名曲或舞臺劇來進行欣賞,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從而也使他們對音樂學習產生更多興趣,在三年級教學《杜鵑圓舞曲》時,可以借機向學生進行圓舞曲的介紹,將一些相關知識和曲目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分享,使得課外知識和課內知識形成完美的融合。
4 借助工具,共同進步
時代發展很快,在幫助學生進步的同時,教師也應該提高自己的素質,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夠很好地進行課程的教授,教師在教學之余不斷充電補能,才能以最好的姿態教育學生。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能也會遇到一些時下流行的因素,需要向學生“取經”,這個時候就可以和學生進行進一步的交流,也能夠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共同進步的過程中,也更能了解學生的學習心態和遇到的問題,可以感同身受地進行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教學的過程中,工具的更新和使用也可以形成很好的效果,在科技日益進步和發展的今天,教師應該更加熟練和頻繁地使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甚至運用微信等平臺進行交流,也是不錯的選擇。
音樂課程的教學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這門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的樂感以及生活中的美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好處。聽覺能力的提高能夠貫通學生其他感覺,使他們有一個整體素質的提升。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體會到音樂學習的樂趣,愿他們乘著音符,在音樂的國度盡情翱翔。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韓圩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