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明
摘要:經過多方面實踐,努力采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喜歡上古詩文,并從中汲取“營養”,陶冶情操,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對古詩文的“怕”。結合教學實際,談了幾點方法。
關鍵詞:古詩文 學習興趣 學習熱情
語文中的知識點多、碎,需要背誦的內容多,常常讓學生對語文望而卻步,每每教到古詩文都是最頭疼的事。看到古詩文就搖頭,師生都“怕”了。結合教學實際,筆者談了教學中積累的幾點方法。
一、多管齊下激發學習興趣
課文選入的古詩文,遠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刻著時代的烙印,古人與今人之間橫亙著一條天然的鴻溝,要理解這些作品,初學者應該把培養興趣放在第一位。為了提起學生的興趣,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僅局限于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實踐,還注重古詩文與其他學科、活動的有機整合,不拘泥于模式,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講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時,播放王菲的《明月幾時有》一曲,同學們邊學邊唱,不亦樂乎。這樣的教法生動、形象,學生喜學、樂學,大大激發了學習古詩的欲望,不到十分鐘的時間,他們就把這首詞全背了出來,而后又用了一點時間,默寫了出來,全班同學的正確率相當高。
其次,注重古詩文與信息技術整合。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學生升入初中以后,具備了一定的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組織學生自由選擇課題,自由組合進行古詩專題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們有研究田園詩人王維的,有研究詞人柳永的,有研究邊塞詩的,有研究送別詩的……通過這種方式既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旨,也讓他們增加了一些課外知識,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在實際的古詩文教學中,學生的潛力與能量都是無窮的,是他們讓我在摸索中不斷找到新的亮點與思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在“教無定法”中做到“教有可依”。這樣的“教學相長”是愉快的,是令人受益無窮的。
二、自己以身為范培養學習熱情
惟有具備了“千尺深水”的教師,才能在帶領學生走進詩詞王國的過程中揮灑自如。古詩文教學的難度較大,這就要求我們注重自身的學習提升,在極具挑戰的研究實踐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
首先,古詩文教學對教師的語言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很重視范讀,絕不以播放錄音代替范讀,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和誦讀的水平。在讀的過程中聲情并成,既傳韻,傳達詩的韻味,又傳情,傳達詩的感情。在教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語言魅力,以自己的語言影響學生的語言,以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在一次又一次的范讀中,體現自己的文化底蘊、語言藝術和教學設計。
同時,我比較注重名篇的誦讀,教材以及唐詩宋詞中的作品大部分篇目都能熟練背誦,要求學生背誦的自己先背。對古詩文中的思想性、藝術性有較深的理解。這樣在教學中更好的做到游刃有余充分發示范作用。比如,在講《詩經》中的《關雎》《蒹葭》前,我先背誦一些《詩經》中的名篇,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把學生融為一體,還能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三、反復誦讀,展開想象,鑒賞古詩文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強調的就是反復讀的重要性。古詩文更是如此,不大聲地讀出來,是很難從整體上去感受到它的語言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反復讀,讓他們自己主動地掃清生字詞的障礙,把詩讀得通暢。在讀順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己借助插圖、字典等非直接說明詩意的工具書讀懂詞句,將能讀懂的批注在詩旁,將不能懂的作上記號。然后,再通過小組或全班的交流領悟詞句的含義,從而理解詩寫了什么。
在了解了詩的大意后再反復朗讀,就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一般來說,入選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都是淺顯易懂的詩,只要孩子了解了詩意,就會自然而然地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到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情感。即使開始在表達上有一定的難度,也是“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桃子”的。如果在有情感的基礎上熟讀,再指導有感情地讀,以達到成誦的境地。體會了詩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與詩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聯系,將詩的外在語言表現形式內化為了自己的內心體驗,此時迫切需要再將自己內心的體驗通過一種形式表達出來,有感情地朗讀無疑是最好的形式。
古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內涵深刻,意存高遠,是民族精神的教科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更有責任讓孩子們喜歡古詩文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判讀、對接、運用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去內化,真正體會到學習不是苦差事,做好學習中的每一件事,你就會發現“學習,是一塊饃,你能嚼出它的香味來”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孫杰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17.
[2]謝小慶.信息時代的教師應像“貓”.光明日報,2001-12-26.
[3]肖復興,肖鐵.我教兒子學作文.1996.211.
[4]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