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內容摘要】農村初中缺少學外語的“硬件”環境,學生完全是在漢語的環境中學習外語的。本文對農村初中生英語朗讀的現狀以及忽視朗讀所帶來的負作用進行了闡述,并針對目前的英語朗讀狀況提出了改進的方法與策略,以期呈現“栽下金口樹,招來彩鳳凰”的動人畫面。
【關鍵詞】農村初中 英語教學 朗讀 策略
一、農村初中英語朗讀的現狀
1.農村學生的懼怕禁錮了英語朗讀的發展
“啞巴”英語是農村初中英語主流學習形態。在常態教學中,學生基本能做到齊聲朗讀,然而當要求個人單獨朗讀時,許多學生就表就會出現讀音混亂及語句破碎等毛病。通過問卷調查,在“你為什么不喜歡英語朗讀?”這一項中,有過半的學生選了怕自己讀不好害怕犯錯誤。
2.應試教育的機制制約了英語朗讀的成長
雖然現在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早已根深蒂固。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中學教師總是爭分奪秒地把時間花在語法分析和課文講解上,為的是讓學生成績提高,然而由于英語朗讀不占考試分值,中學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著大量的題海戰,導致了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英語朗讀教學。
3.學生的消極態度抹殺了英語朗讀的存在
由于學生長期以來對英語朗讀的消極態度,使得大多數學生認為英語朗讀與英語知識的掌握以及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沒有直接的聯系。很多學生認為反正課堂中老師也不檢查英語朗讀情況,平時考試也不考朗讀,認為英語朗讀是多此一舉。
二、忽視英語朗讀而產生的負作用
1.口頭表達能力差
中學生由于缺乏系統、反復地英語朗讀教學及訓練,開口難、難開口成為典型的突出問題。學生在每周有限的五節英語課當中只能得到很少的朗讀訓練,這嚴重的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訓練,也限制了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2.聽力較差
能正確地朗讀出英語是聽懂英語的前提條件,由于缺乏朗讀,造成語言基礎不熟練、不扎實,常造成聽力理解困難,可想而知,當學生連讀都不會時,又談什么聽呢?當聽錄音時遇到諸如近音詞、同音詞、動詞的過去式、過去分詞及現在分詞等情況,學生就判斷不出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音、義、法把握不準,特別是聽一些長句子,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這導致學生在做聽力試題時,失分嚴重。
3.閱讀理解能力較差
如果沒有朗讀做基礎,中學生不能在短時間內理解,更不用說建立牢固的和系統的思維方式。在朗讀動嘴的同時,所讀的信息可以傳輸進大腦,這樣就能獲取信息,通過不斷朗讀可以培養良好的英語語感,語感好的人,理解能力就強,閱讀的速度就快。因此沒有朗讀,就不能更好地培養中學生的英語語感,對文章的“悟性”就成了空中樓閣。
4.寫作能力不佳
在學生平時的寫作中,經常會發現學生會根據中文進行直接翻譯,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中式英語。譬如,學生在翻譯“我妹妹名字叫小紅”時則譯成:I sister name is xiaohong.“我在三班”譯成:I in class 3.類似的句子很多。究其原因,沒有進行大量朗讀的訓練,當然也就不能寫出好文章。
三、進行英語朗讀訓練的策略
1.幫助學生克服原始心態,喚醒學生朗讀英語的意識
首先要幫助學生突破自身心理圍墻,注意自我改造語言環境,使他們能夠敢于開金口,不怕嘲笑,不怕丟臉,讓學生樹立為了說好一句地道的英語而堅決不放棄的決心。此外,要樹立“大教材觀”,以教材為依據,把日常生活當作語言大教材,讓學生回到實際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體驗、感知句型對話。
2.朗讀訓練要從易到難,注意梯度
首先應該培養中學生獨立拼讀英語單詞的能力,再培養中學生獨立朗讀整句(長、短英語句)的能力,最后培養中學生朗讀英語段落、篇章的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朗讀訓練中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給學生一個成長的過程。
3.指導學生朗讀方法,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最好采取“限時法”實現目標,要求他們做到最快速、最大聲、最清晰。同時,還要幫助他們克服很多有礙閱讀的不良習慣,增強他們對語言的感知。開展英語朗讀活動的方式要多樣,避免重復單調,如改變晨讀方式,可以讓學生適當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每周開展英語朗讀比賽,優勝者給予表揚和獎勵等。此外,再通過師生適當的評價會、建議會等,來全面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努力調整自我朗讀狀態。
4.加強教師自身修養,為朗讀做充分準備
朗讀前必須通過閱讀以了解課文的內容,教師不僅要講解課文中的某些生詞、詞組、難句,使學生懂得語言的詞匯意義,讓學生深刻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風格,還要具備必要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知道怎樣指導學生,如演示性朗讀,教師從抑揚頓挫的語調、快慢適中的語速,板眼分明的節奏讀給學生聽,并要求學生認真模仿,體會到“語音”的藝術性。此外,教師必須要求學生重視語音知識和朗讀技能,要有耐心,要放下面子,敢于大膽模仿洋腔洋調,不怕難為情。
如此這般,則必將呈現出“栽下金口樹,招來彩鳳凰”的動人畫面。
【參考文獻】
[1] 章兼中. 外語教育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2] 梁儀. 初中英語教學論[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馬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