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萃英+敏永平
摘 要: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效地進行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要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所以,在網絡環境下必須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地整合,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有趣。
關鍵詞:網絡環境;初中語文;信息技術
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中,各行各業已完全融入了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中利用方便、快捷、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使學習內容更直觀地進行傳遞,既活躍了課堂的氛圍,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能自主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1]。所以,信息技術深入教學課堂已成為必然趨勢,但其為新型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舉例說明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深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認識與反思。
1.教學案例
用課文《濟南的冬天》作為例子,“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三個重點:①熟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筆下濟南的冬之美;②理清課文思路,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突出景物特點的;③體會作者對景物及濟南獨特的情感。課前教師可按座位進行分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將課文要學習的內容展示在多媒體設備上,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網絡查找到濟南的冬天的圖片或者下雪的視頻并播放給學生觀看,這樣學生能更為直觀地體會作者所描述的雪景。最后將小組的討論結果匯集到一個Word文檔上,教師進行簡單的編輯后,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2]。只有將學生體會到的情感逐一展示,才能將這篇課文學習透徹,一切學習以學生為基礎。課堂探究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以便使學生在往后的學習生活中能獨立思考。
2.教學反思
(1)教師要先進行備課。在語文整合學習結合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中,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從旁指導,但教師依舊需要從學情、教材、信息技術等多方面進行充分全面的備課,上課時才能指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地去探索。教師要事先將每課內容進行查閱,如果事先沒有做好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問題的話會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浪費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拖慢教學進度。所以,教師應提前備課,預防課堂“事故”的發生,讓學生順利進行自主學習。在網絡環境下,各類信息都能快速地知曉,所以教師更應該豐富自己,使自己的知識面更為寬廣。因為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中,學生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問題并不會只局限于課本上,學生可能會在課本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將知識延伸至課外,所以教師需要更全面地回答學生的問題。
(2)教師要進行良性引導。網絡中包含各種信息,有的有利于學生成長,有的則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創建高度自由的課堂時,應該做到良性引導,避免學生在課堂時間利用網絡去搜索與課文無關的知識。學生在使用多媒體設備搜索與課文相關的信息時,會出現較多的“作品賞析”等網頁,因關聯信息較多,學生瀏覽起來較為困難,由于課堂時間不充裕,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教授學生如何使用網絡搜索關鍵詞,在有限的時間里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節約了時間,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3)教師要進行科學評價。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整合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評價,其可分為過程性評價和效果性評價,其能及時地反饋學生信息,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教師能及時采取改進的措施。過程性評價就是指教師在學生查閱資料時進行巡回指導,其能引導學生進行信息價值的判斷、分析、歸納資料、重視反饋、關注探究過程。效果評價就是指學生整合自己所查找到的資料并展示于多媒體上,教師在給予效果評價時,要注重表達的方式,要對學生先肯定后指導,并且態度要溫和,才能被學生所接受。
總之,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整合學習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對開發學生的思想感情有著很好的作用。所以,教師要不斷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整合學習的規律和方法,構建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 影.關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6(18).
[2]劉麗艷.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探究[J].中華少年,2016(36).
(作者單位:甘肅省合作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