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波利亞認為,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會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上的進展。因此,教師要放開手腳,解放學生的頭腦,抓住可以讓學生猜想的每一個機會,同時要精心指導,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猜想方法,使學生能夠比較合理地進行猜想。學生合理的猜想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開端,創造往往從猜想開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提出獨特見解,然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驗證,把猜想變為現實,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得到發展。
在有一次的課堂練習中,一位學困生的做題思路給了我教學上的啟發。那是在一次課堂練習課上發生的事情,我做完綜合訓練以后,給學生布置了一些填未知數的練習題:
8+( )=12 7+( )=13
9+( )=16 9+( )=15
8+( )=11 7+( )=14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后自己試著填,我在行間巡視孩子們填的結果,走到一位學困生跟前,我停下來看他填的,發現9+( )=16一題中這個學生填了9+(1)=16。我一看非常生氣,正要向他發火,轉念一想,明明9+1=10,他怎么能填9+(1)=16呢?我先來問問他怎么想的,我就問:“XXX同學,你填的是9+(1)=16嗎?”他說:“老師,9+()=16我還沒想出來,我知道9+1=10,我就先填了1,我現在在想10加上幾等于16?”我緊接著問他:“想出來了嗎?”他說:“還沒有。”我又在旁邊看了看其他學生填的結果,大部分理解能力強一點的學生都填上了,但也有十幾個學生有困難填不出來,而且這些沒填出來的學生大都是一些學困生,或者反應慢的學生。我馬上被這位學生的思路所啟發,對填未知數的這一題進行講解。如9+()=16想的時候(主要是針對那些反應慢、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分三步去思考:第一步,先思考9+(1)=10,學生有了前面學過的10以內的加減法的知識積累,馬上能想到9+(1)=10;第二步,思考10+()=16,前面我們也已學了10加幾的加法,學生會想到10+(6)=16;第三步,看板書: 9 + ( )= 1 6 。
9+1=10
10+6=16
加了兩次一共加了幾?學生從板書上看到先加了1,又加了6,合起來一共加了7,所以得到9+(7)=16。有了這樣的思路,然后馬上又出示7+()=13,讓學生按照上面的這種思路,想一想后,我立刻叫一位學困生讓他來說。學生說:“7+(3)=10;10+(3)=13,兩次共加了6,所以7+(6)=13。”雖然說得比較慢,但看來他已經把這個方法理解了。
對于填未知數的題,前面教學中出現的都是10以內填未知數,如5+()=7,3+()=9等,學生在學了數的組成和分解后都做得很好,但像本節課的9+()=16之類的進位加法的未知數題,課前我就擔心部分中下層學生做題會有一定的困難,因為20以內的退位減法還沒有學,用16-9=()來想,除個別反應快的學生能想出來,大部分學生用不上這種方法,也有學生用到了往下數的方法,如8+()=11 ,有的學生伸出指頭,接著往下數了3個得到11,得出8+(3)=11。但由于這位學困生想到的先算8+()=10,再接著想的這一方法,我發現講了之后,大部分學生容易接受,而且也很喜歡這種方法,做得題多了,方法熟練了,速度也就快了。
在教學“周長的認識”一課時,我讓學生提前準備了樹葉等各種平面圖形。首先讓學生觸摸,觀看課中直觀感和周長的含義,從而理解周長是指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當時更應該解釋說明封閉就是指首尾相連,這樣學生可能記得更好一些)。接著讓學生任選自己準備的一樣物品,借助毛線繩、尺子,用又快又好的方法得出它的周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這種學習和喜悅體現在他們的動手操作后自己總結得出結論。最后讓學生匯報各自的結果:量樹葉周長的學生是先借助毛線繩繞樹葉一周,再把毛線在尺上量出得出樹葉的周長;量圓形的學生也借助毛線,與測量樹葉周長的方法相同。進而有學生發言,把圓形對折量出一半的長度×2就是圓的周長,馬上有學生說出把一個圓形對折再對折量出其中一份的長度,再×4就是這個圓形的周長;量長方形的學生匯報量出一個長邊×2,再一個短邊×2,最后把兩個數加起來就是長方形的周長;量正方形的學生匯報只量一邊的長×4就是正方形的周長了。看到學生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雖然這只是周長認識的第一節課,可是在操作中學生已經自己得出了后兩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方法,那么在后面的學習中學生會很輕松、很容易地理解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這兩節課的教學,使我的心中豁然開朗,平常教學中總為這些學困生而感到困惑,很少站在他們的這個角度去考慮問題,今天這節課后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平常的教學中總是聰明好學的學生想到最快最好的方法,卻往往忽略了這些學困生的想法,沒有為他們找到易于他們接受的學習方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停留在這些學困生的身旁多關注,多傾聽他們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發現他們學習中的閃光點,加以正確的引導和講解,找到適合這些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來解決孩子們在學習中的困惑。
通過這些課的教學,我感悟到創新不僅是好學生的專利,學困生在他們學習中也有自己不同的創新。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蘭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