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尋根文學開創了文學創作的多元化,標志著中國文學在朝文學的民族性與民族的現代性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即使尋根文學在理論上沒有過多的創新,基本依據的是魔幻現實主義的經驗啟示,許多的論點流于形式和空洞,但是尋根作家的實踐操作卻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本文則主要分析了尋根作家對傳統文化的闡釋,探討了尋根文學對民族文學價值觀的追求。
關鍵詞:尋根文學;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內涵
作者簡介:王靜文(1989-),女,漢,吉林人,北華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01
尋根文學這一流派是繼“傷痕文學”、“改革文學”之后所產生的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或文學思潮。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西方的現代派文學成為了中國文學界特別矚目的事情。同時,改變文壇現狀,重塑民族文化的自我形象,在青年作家心中,比任何時候都來得強烈。尋根文學正是在中國自身的文化語境里與外來文學的傳播中發展成長的。
一、尋根作家對傳統文化的闡釋
“尋根文學”的尋根之旅,其實質上就是在尊重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對文化進行全面的評估,這種意識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站在現代人的角度重新思量傳統文化,對社會丑陋進行文化批判,挖掘文化內核。可以說,正是在對傳統文化的文化審視中,尋根文學作家找到了自己的這個文化之根,這種文化之根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頭里面。韓少功說“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1],正是基于這樣的思索,尋根文學作家才積極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并在現代人的世界中重新進一步審視傳統文化的遺風,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啟迪,對當下人的思想困境予以啟發。盡管尋根文學作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所獲得的成果卻不理想,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尋根文學作家對文化的審視只是簡單的通過構架文化新秩序來進行闡述,并沒有深入到傳統文化內涵中來,并沒有為傳統文化尋找到一條發展的出路,僅僅是梳理傳統文化的糟粕與精華,并沒有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一個發展的途徑。
更令人奇怪的是,尋根文化作家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存在多個陣營或者是派別,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一個尋根作家所持的文化觀不同,使得在處理傳統文化過程中,并沒有一個標準來統一尋根文學作家的思想,這也使得尋根文學的成就有限,并沒有形成理論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更重要的一點是,隨著外部環境的變換,尋根文學作家的尋根之旅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特別是市場經濟的改革,使得傳統文化審視的浪潮被壓了下來,這也使得尋根文學作家的積極探索就此淹沒在了市場經濟大潮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尋根文學作家對傳統文化的積極探索,才使得國人進一步了解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轉變了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二、尋根文學對民族文學價值觀的追求
20世紀中期,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對強國之路的追求依然沒有停止。但在政治方向與策略上,由于“左”傾思想曾一度占據著主導的地位,一方面高喊趕超英美,走現代化之路,另一方面又頑固地拒絕西方的現代技術,致使中國陷入到矛盾的兩難境地:將民族化、民族性與現代化、現代性完全對立起來。很多人固執地認為:外來的東西不能轉變為民族化的東西,而保持民族性只有堅守自己的陣地,如果過多地與西方現代化國家接觸,就會有被同化的危險。
可是等到20世紀80年代主動打開國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時候,中國人再次經受了落后的陣痛。中國人終于看到了中國與西方的距離不是在縮短,而是越來越大。在文學領域里,作為10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其文學話語的聲音也日漸甚微。中國的作家亦普遍具有內心世界的焦慮和憂患意識。就中國而言,現代身份的“重新書寫”首先遭遇到一種“闡釋的焦慮”,即中國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文化影像屢屢被扭曲和誤讀。中國文化影像的高大往往被“他者”視為一種落后和虛假。這使許多青年作家感到了自卑和壓抑。因此,在對自我身份的闡釋和對世界文化的認同中,的確面臨著“他者”和“自我”身份需要準確闡釋的雙重焦慮。但這種焦慮感很快成為一種文化動力。特別是當大家看到拉美文學在20世紀的“文學爆炸”,使昔日的“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事實,心情為之一震。青年作家從拉丁美洲作家成功地將“世界性”與“民族性”完美結合的事例,看到了振興民族文化的希望。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大步走向世界,并為世界各國所交口稱贊的事實,這給了一批中國青年作家特別是尋根文學作家以啟迪和自信心,于是,他們采取了積極應對策略,對外來文化不再那么迷信,也不再那么自卑,更不再做消極地對抗和敵視。他們認為:過度迷信西方,那就意味著對自己民族的背叛。因而,他們要利用古老的傳統文化優勢促使中國的文學走向世界。舉尋根文學大旗的韓少功面對文化斷裂的危機,向當代中國人與當代作家發出了“絢麗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的叩問。他說文學應該描寫“根”,而且文學之“根”深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喃“所謂尋根文學就是力圖尋找一種東方文化的思維和審美優勢”[2]。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表現民族文化從而突出民族文學特色已經成為尋根文學作家努力追求的價值目標。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使尋根作家明確了自己追求的方向。民族文化認同其實就是民族文學價值觀的認同,就是民族文學價值觀要表現的內容。
結語:
尋根文學作家的這種視角的轉變,的確與當時整個國際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外來文化是需要的,自己的文化卻也不可丟棄,這就是尋根文學產生的歷史語境。所以,尋根文學努力尋求塑造民族文化的影像,不論這種影像塑造得是否完美,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永遠不會消除。它對民族文化的身份認同與民族文化價值觀的追求值得后來者思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權晶. 少數民族文學的文化尋根與認同[J]. 貴州民族研究,2016,(09):144-147.
[2]談益. 全球化語境中“尋根文學”的意義及局限[J]. 名作欣賞,2015,(14):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