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茹
(廣西師范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1)
摘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挑戰。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構成要素,對受眾的心理特征的研究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受眾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構成要素,研究受眾接受動機成為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眾具有求知、求實、交流、和自我實現的動機,基本對策是應尊重受眾的知情權,加強互動交流,提供宣泄平臺和提高受眾創造力發揮的平臺,加強網站的服務性功能建設。
關鍵詞:網絡受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特征;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心理機制的含義
互聯網為人類生活提供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功能和服務,極大地拓展了網民的生活空間,推動了個體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反映在網絡受眾身上就體現為受眾心理特征的復雜化。“受眾”是傳播學的術語。《現代漢語大詞典》把“受眾”解釋為: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接受者。網絡受眾可以是群體,也可以是個體,網絡受眾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既可處在信息的終端,也可處在信息傳播的始端,網絡受眾在接受信息內化之后,同樣可以通過網絡傳播其觀點,因此,網絡受眾既是接受者又是傳播者,既是信息接受的主體,又是信息傳播的主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主體心理機制是推動網絡實踐活動有序、協調進行的結構系統,它主要由需要、動機、興趣、情緒、意志、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構成,具有驅動和激活受眾主體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功能。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心理特征的分析
由于網絡是人們共同建構的虛擬空間,其開放性和參與性是其它任何媒介所不能比擬的。因此網絡傳播的相對自由性決定了網絡信息的受者也同時充當傳者的角色,他們在接受網絡信息的同時也在發出自己的聲音。在這里根本就不能對誰是受者,誰是傳者確定界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的受眾心理必然和其他媒介的受眾心理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受眾的心理特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看客心理。信源是決定信息信譽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采寫信息時應該弄清信源,傳遞給受眾最準確、最真實、最客觀的信息。網絡開放性程度較高, 傳播的消息大都是網站之間互相“抄襲” 以致于受眾的信任度就會大大降低, 。因此,網絡上的消息成子決餐,受眾可以有所選擇,也可以一掃而過,不會太在意去思考很多,也不怎么會以網絡信息作為采取行動的依據,只是把網絡上的消息當成一種釋放情緒的載體。于是,便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過程中的看客心理。
第二,訴求心理。對比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具有互動性、溝通性和隱匿性等特點,道德的情感教育具有了明顯的優勢。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殘酷的社會競爭使得許多人承受著壓力,受眾可以在互聯網利用各種身份大放厥詞,排解心中的苦悶。
第三,角色任意性心理。移情心理是指受眾對自己能力無法實現的欲望,或不存在的經歷,通過對訊息內容的角度置換,達成心理的滿足。例如很多人在現實社會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在虛擬世界里尋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在虛擬空間里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內心的情感得到了滿足。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目的和動機分析
第一,求知動機。求知,是以對知識、信息的追求為目的的一種動機,它是網民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心理活動和行為。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需要,求知動機正是這種需要的一種心理反應。網民利用互聯網,可以獲取外部信息,監視環境。通過網絡媒體獲得外部世界的信息,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別人的見解,決定自己的行為。求快、求新、求真、求易。
第三,交流動機。人作為社會化的動物,交流的需要與生俱來。人們通過和他人的交流聯系社會,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但傳統媒體基本上是單向發送信息的工具,和電話之類的人際交流工具相去甚遠。網絡和傳統媒體的主要區別之一,就在于它不僅僅是單向發送信息的傳播工具,更成為人們雙向交流的一個平臺。在網民的上網需求中,交流是僅次于獲取信息的需要之一。因特網上的交流大致分為兩種類型:專業傳播者和網民之間的交流和普通網民與網民之間的交流。
第四,自我實現動機。自我實現的難度很大,很多在現實世界難以滿足這一需要的網民把這一追求轉移到了網上,并且在虛擬世界果真得到了部分滿足。通過種種方法,在因特網上追求自我實現的人不乏其例。例如網絡紅人,一旦走紅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等等。那些不適應現實生活游戲規則或者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占據優勢資源的人在這個新世界里如魚得水,完成另一番自我實現。
四、基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相應對策
首先,在滿足受眾多重需要的同時推進網絡法制建設進程尊重受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滿足受眾參與互動的需要規范網絡立法,加強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監控。其次,既要為網民提供完善的娛樂平臺,也要加強網癮癥的防治。加強網站的服務性,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開發不同類型的信息服務。應充分發揮受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把受眾的精力引導到創造性的、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方向上來。最后,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建設吸引力的網站,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網絡體系。中國必須大力加強網絡傳播和網上新聞宣傳,搶占這個思想輿論陣地的“制高點”,以應對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這個陣地對中國進行滲透。高校政治輔導員可以設置自己的專屬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融入其中,轉變以前單純的“填鴨式”教育為寓教于樂、寓教于文的“滲透式教育”,通過網絡的平臺與學生們進行溝通聊天、討論,增進距離。通過優秀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貼近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使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時代的步伐。
參考文獻:
[1]聶明鏡.基于受眾心理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對策分析.現代教育出版社.2014
[2]曾令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主體心理機制探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
[3]閆賀杰.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的受眾研究.北京交通大學.2007
[4]馬斯洛.動機與人格.華夏出版社.1987
[5]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