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朋
摘 要: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中一項重要的問題,而水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其不可再生的特質要求人們必須要重視對水資源的保護。目前我國淡水資源的匱乏已經成為一項固有問題,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的用水所需,我國水利部門對水資源不斷的進行開發、應用,同時為了滿足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水利工程中還需要兼具水資源保護的功能,而水土保持則是其在發展中需要著重注意的一個部分。
關鍵詞:水土保持;水利;可持續發展;作用
我國淡水資源的儲存分布不均,其主要體現在時間及空間上,再加上一些地區森林植被開發過度造成森林面積銳減,這些問題致使一些地區土壤急速退化,降水問題及土壤持水問題造成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其還會為周邊環境帶來一定影響,致使環境惡化情況加劇及出現較為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問題。本文根據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來分析其在水資源保護中的作用,并提出在水利工程中可以采用的措施來進行水土保持工作,促使水利可以走向持續發展的道路。
1 我國當前水土流失現狀
據調查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km2,其面積超過我國總國土面積的1/3,水土流失問題不僅帶來了土地退化現象,還會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在水力侵蝕及風力侵蝕的影響下,水資源遭到破壞的問題非常常見。對于水土流失現狀可以從自然及人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及研究。自然因素主要為地理地形及氣候特征所產生的影響,例如一些地區由于植被覆蓋率較低再加上多風少雨則會出現土壤肥力下降,出現水土流失現象。而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則非常多樣,諸如開荒造田,森林過度開發,水資源不合理使用及土地保護措施的減少等都會造成土質環境惡化,土壤失去了持水的能力。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對于已經因水土流失而出現巖床裸露的地區,其地表因不再適宜植被的生長而使這些地區多數沙化嚴重且無防風的能力。而地質疏松則會影響其固土效果,在出現強降雨時土壤不僅不能進行水分的儲存,還會因雨水的沖刷將土壤中的泥沙帶入到河水中,其所產生的危害及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2.1 破壞土壤地質結構
一般在水土流失的地區無植物的生長,其地質層土壤結構受到嚴重的破壞,再加上土壤長期受風力及水力的影響,土壤養分被帶走,其結構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及持水能力,造成土壤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或維持生態環境。并且遭受到破壞的土壤地質結構因其不再具有涵水能力,因此,在出現短時間內大量降水的情況時將會造成其因無法蓄水而威脅到周邊的環境。例如,在大規模降水后因土質疏松土體被流水沖向低處流去而形成泥石流,此危害就是由于水土流失所造成的自然災害,而滑坡、山洪等災害同樣受水土流失的影響,其發生頻率不斷增多,并不利于水利工程中防洪救災工作的進行。
2.2 堵塞河道以及水庫淤積
在水土流失地區出現大規模降水將會帶走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會隨著河流流入河道及水庫中,在長時間的作用下河道堵塞、河床增高、水庫淤泥等情況會越來越嚴重,若是不及時處理將會埋下嚴重的安全隱患。例如河道的堵塞將會造成河床增高,河流岸線降低,從而出現洪災的問題;而水庫淤泥將會使水庫容量減少,在汛期無法應對降水所帶來的蓄水要求,造成水庫防洪效果降低,在水流量達到一定數值的情況下其還可能造成大壩被沖毀的情況,不利于水庫的長期使用。
2.3 減少枯水期的水量、加大澇災的發生頻率
水土的流失使土壤失去了原有的涵水能力,在枯水期和豐水期都不能很好的儲存水源。枯水期的時候會造成水量的減少,土壤的干裂。土壤中的土壤顆粒之間具有縫隙,是涵水的關鍵。土壤的大量流失,大大降低了涵水能力。從水文方面來說,年內的徑流量變化增大,枯水期水流量更小,豐水期水流量更大。水土流失還會造成湖泊、河道等的淤積,同樣造成了涵水能力的下降,使枯水期水流量更小,豐水期水流量更大,加大了澇災的發生頻率。
3 防止水土流失加大水土保持的措施
3.1 加強對水土保持的管理
對于水土保持工作我國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政策,為此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中需要依據相關的政策來作為執行依據,在其管理上可以依據以下幾點來進行。首先,制定相關的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健全的制度是管理工作執行及開展的基礎,因此在實際中需要依據相關的政策及水利部門的領導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從而保證管理工作的有序展開;其次,采用科學管理手段進行水土保持工作,根據實際情況應用科學的管理手段來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將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發展都納入水土保持工作中;再次,積極推進退耕還林的工作,以此來保證水土流失面積不會進一步擴大;最后,結合水利工程的實際條件及承載能力來為恢復生態環境創造條件。
3.2 加強水土保持的保護意識
政府部門要不斷提高水土保持意識,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大對加速水土流失工程的遏制和轉型,并進行水土保持教育。將水土保持貫徹落實在水土保持設計中,對于水土專業要灌輸合理安排土石方的調運,清理施工現場的廢棄資源的水土保持概念。除此以外還要強化國民的水土保持意識,開展水土保持教育指導工作,讓國民自覺節約用水,減少自身行為造成的水土流失。
4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4.1 防止泥沙堵塞河道,減少洪澇的發生
良好的土質結構可以保證土壤具有活力,在汛期時良好的土壤結構可以避免降水過多而出現洪澇問題,土壤持水能力的增加可以降低其在流動過程中所帶走的泥沙量,避免因泥沙堆積而造成河道堵塞。同時良好的地質結構可以為植被生長提供條件,植被的生長可以起到固土的作用,同時植被具有較好的蓄水能力,因此可以有效的減少降水流量,防止徑流帶走土壤,破壞土壤結構。徑流量的減少可以有效的降低河道所需要承載的水量,避免出現洪澇等問題。
4.2 發揮水利工程的作用,延長水利工程的使用期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通過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有效的攔截水中所含的泥沙,水流中泥沙量的減少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出現泥沙淤積的情況,從而保證其可以在使用中正常的進行蓄水,提高了水利工程對水資源應用的效率。同時在水土保持工作的幫助下水利工程在防洪工作上有更好的應用效果,降低了洪水為工程所帶來的損害,在保證水利工程使用壽命上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4.3 提高區域水環境和水體質量
在水資源的開發及利用中必須要保證水資源的質量,而水土保持工作的進行可以有效的避免因泥沙所帶來的有害物質污染水資源,保證水體的質量及使用的安全性,是水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同時水土保持工作通過增加植被覆蓋率,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
5 結束語
目前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及政策的推動下,水利工程要想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要改變在水資源利用中原有的資源掠奪的情況,通過維護生態環境,保證生態平衡來形成一個良好的水資源運用體系。水土流失的問題所造成的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為此在水利工作中必須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及措施來改善這些問題,通過水土保持來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態效益,發揮出水利的實際功效,使其在滿足人們需要的同時可以健康、良好、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旭文.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6(8).
[2]易武斌.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探究[J].華東科技:學術版,2015(12):177.
[3]王艷敏.淺析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應用能源技術,201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