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娟++周蕓++尹穎++袁阿玲++陳楠
摘要:隨著信息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很多新興互聯網服務隨之產生,特別是近年來在網絡直播這個新領域,深受網友的青睞。然而網絡直播的熱潮也帶來了新問題,雖然目前已有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直播平臺服務協議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規制,但是仍然存在規制不完善、防范措施不到位等問題。下文將從網絡直播平臺的現狀、存在問題、法律規制以及如何完善法律規制等方面探討網絡直播平臺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網絡直播;發展背景;法律規制;完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G206;D922.16;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036-02
作者簡介:彭慧娟(1996-),女,漢族,江蘇泰州人,揚州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在讀。
一、網絡直播的概念厘定
網絡直播,簡而言之就是將各種正在發生的事以實時傳達的方式,通過網絡系統與公眾分享、傳播和交流。根據我國目前存在的網絡直播平臺提供的服務范圍,大致可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電商直播”模式,例如淘寶直播;“游戲直播”模式,例如目前國內堪稱游戲直播一哥的斗魚TV,此類直播主要包括直播游戲的打法、通關攻略等;“秀場直播”模式,這是最常見的直播,通俗來說就是主播直播唱歌、跳舞或者聊天等。另外還有幾種小眾類型的直播,比如“教育直播”、“旅游直播”、“新聞直播”等。
二、網絡直播的發展背景
2016年是網絡直播商業化真正起步的元年。2016年8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指出,網絡直播服務在2016年上半年逐漸受到社會重視,并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實現了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占網民總體的45.8%。直播的平臺從最初斗魚,戰旗,YY,到現在的熊貓,七煌,映客等等。直播內容也變得越發豐富多彩。室內的,有直播做菜,直播美妝,直播授課;室外的也有直播釣魚,直播旅途的。但是直播的方式卻變得更加簡潔,最初是在室內用需要電腦麥克風和攝像頭,然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一臺普通的攜帶攝像頭的4G手機,一款直播平臺的APP就能使你開始直播。全民大直播時代的展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直播并參與其中。
三、網絡直播平臺在相關法規規章出臺前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網絡直播平臺的數量已經超過百家,產業競爭十分激烈,但是該行業的發展卻存在著種種問題。
盈利模式單一。直播平臺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廣告贊助、增值服務、會員付費、電商導流等方式。目前,廣告贊助和增值服務是直播平臺的核心盈利模式。而增值服務主要依賴于用戶的打賞。打賞是指用戶通過充值的方式購買虛擬禮物并送給主播的行為,平臺和主播從中分成從而獲得利益。網絡直播平臺的商業運行模式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性。國內各大直播平臺都以游戲電競和美女主播為主,并依賴虛擬禮物打賞為主要變現模式,沒有個性化和創新性的平臺發展策略。此外,考慮到網絡直播平臺的技術投入、聘請主播、后臺管理等運營成本,外加越來越多的網絡直播平臺涌入市場妄圖分一杯羹,使得大部分的平臺的盈利情況并不理想。
主播直播內容違規。在人人即媒體的格局之下,在賺取人氣和利益等目的的驅使之下,越來越多淺薄黃俗甚至違法的節目內容充斥著網絡平臺。例如某平臺發生的直播“造人”事件,主播“更衣門”事件,直播飆車,消費女性文化等違背法律和道德來博眼球的內容。
直播平臺準入門檻低。除了主播個人修養不高,節目內容良莠不齊之外,用戶方面也存在著文明隱患。有些用戶追求惡趣味,在彈幕上出口成臟。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科技炙手可得,加之直播平臺觀眾資格的獲取方式簡單,基本無門檻,用戶呈現低齡化趨勢,這種文明隱患就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危害,所以網絡直播平臺急需凈化。
網絡直播平臺間的惡性競爭。網絡直播平臺越來越多,相應的競爭也越發激烈,甚至出現了不少惡性競爭。例如,有的直播平臺利用技術手段惡意攻擊其他平臺,有的直播平臺涉嫌造假在線觀看人數,有的直播平臺利用不正當營銷手段惡意炒作,有的直播平臺挖走人氣主播、哄抬主播身價等。網絡直播平臺對主播個人、對直播內容、對用戶監管不力,在監管上為了利益而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行為縱容了直播平臺環境的低俗化,缺乏相應的社會責任感。
國家有關部門缺乏有力的監管和審核。網絡直播雖然發展的極為迅速,但是身為一個新崛起的產業,相關部門欠缺監管力度。
四、國家對網絡直播平臺存在問題的法律規制
網絡直播所產生的問題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2016年9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同年11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同年12月12日,文化部官網發布“關于印發《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的通知”。另一方面,百度、新浪、搜狐等20余家直播平臺在2016年4月13日共同發布了《北京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①在發布的《規定》中較大的進步就是規定了“雙資質”、實名認證和黑名單管理制度。這些規定對網絡直播中的亂象能夠予以一定的遏制。
例如,映客直播方面表示,其從上線之初就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審核流程和審核規章制度標準。從內容管理制度、人員配備、日常工作管理及培訓等方面全面落實。在審核技術方面映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圖片、音視頻識別。此外映客直播還建立了一支上千人的專業審核隊伍,一旦發現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違背公序良俗的內容,第一時間對相關賬號進行關閉、永久關閉等處罰,確保直播平臺的綠色健康。目前映客直播已經落實用戶的實名認證,另外還重點加強對未成年人保護,明確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映客發起直播;建立了完善的用戶日志信息存檔機制,用戶發布的視頻內容已做到保存六十日;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機制和技術手段,嚴格保護用戶身份信息和隱私,確保不被泄露、篡改、毀損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制定了平臺公約,并在網站及客戶端首頁予以公示,其中明確規定用戶不得利用映客直播平臺服務制作、傳播法律法規禁止的信息內容;建立完善的用戶黑名單機制,直播者和用戶如果言論和行為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視情節輕重采取警示、暫停發布、或永久關閉賬號等處置措施。任何用戶都可使用“舉報”按鈕對違規主播、用戶進行舉報,審核團隊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另外還建立了完善的客服渠道,接收社會的監督。
來瘋直播業務總裁張宏濤表示:關于新的《規定》中“先審后播、即時中斷”等規定是針對新聞資訊類直播的要求,來瘋直播做的是娛樂綜藝內容,堅決不會涉及低俗及敏感內容。
斗魚直播回應:政府的監管將更加快速、有效的推動行業的良性運轉,斗魚直播堅決擁護政府監管,將繼續配合各部門的工作,并在日常運營中認真落實相關要求。
另外花椒直播和一下科技等直播服務平臺也響應該《規定》的出臺,制定相應措施。
五、網絡直播平臺仍然存在的問題及其建議
這些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以及各網絡直播平臺所采取的改善措施,對于網絡直播的野蠻生長現象起到了規制作用。但是依然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媒介生態環境,這是互聯網時代不可避免的問題,即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特點以及網絡傳播的快速性和廣泛性。
二是用戶角度,網絡直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直播內容取決于主播的選擇,觀看何種直播內容也取決于用戶的選擇。對于各直播平臺所采取的封號禁言等手段,并未對違法違規的用戶形成實質性懲戒約束。即使對其采取這些措施,他們仍會注冊新號或轉戰其他直播平臺。很多低俗彈幕,由于彈幕的隱秘性很強以及對于彈幕用戶行為的規范還有待完善。互聯網環境是虛擬的,使網民與其他人互動時肆意妄為,最終演變為語言暴力。雖然當下各直播平臺實行實名認證,運營管理員也會采取禁言或停封賬號等措施維護彈幕語言環境。但由于彈幕的即時性與瞬時性特點,彈幕的語言暴力一出即成為既定事實,相關管理措施往往起不到任何實質性作用②。
針對這些違法違規的主播和用戶們就要求直播平臺對其實行有效監管。監管可分為三個階段,事前審查、事中監督和事后懲罰。網絡直播平臺應當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和主播、用戶之間的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要求其承諾遵守法律法規和平臺公約。
(一)事前審查。對主播進行培訓,規范直播行為。除實名認證外,可以強行規范主播的著裝、主播的內容類別和主播應當禁止的言行舉止等,通過各種規范將有利于減少其直播內容低俗的現象。
(二)事中監督。平臺可以設置多個擁有封停主播直播間權利的管理員,這些管理員將對違規的直播間進行即時查封。除了管理主播之外,也應當對用戶進行約束。用戶可以通過彈幕發表意見,彈幕是不文明的滋生地,對用戶進行必要的約束有利于凈化平臺環境。平臺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屏蔽相關臟字臟話,并給予屢犯的用戶一定的懲罰措施。由于主播和用戶的數量龐大,光靠平臺一方不可能實現面面俱到,所以主播和用戶之間應當做到相互監督,主播可以對不文明的觀眾用戶進行管理,將其禁言或者逐出直播間。觀眾用戶可以對主播的違規行為進行舉報,最終由直播平臺審查和處理。
(三)事后懲罰。針對有多次不良記錄的主播應全范圍封殺,落實黑名單制度。
三是運營管理者角度,運營管理者往往會弱化法律與道德的力量,追求更高的商業利益,這是由商業經營者的本質決定的。一方面,經營者即便明知是“問題主播”,但是擔心這些高人氣主播“跳槽”,也不敢輕易得罪。另一方面,不能對直播平臺用戶采取過于嚴格的管理措施,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用戶體驗不滿,造成直播平臺用戶的流失,商業利益也就隨之減損。所以這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加大力度管制網絡直播平臺。當然對于如何轉變網絡直播的商業模式,才能使網絡直播發展的更好更遠也是值得經營者深思的問題。
四是國家監管部門角度。在有關專家看來,規定對如何在直播行業實施分級分類管理,以及如何建立互聯網直播發布者信用等級管理體系,同樣比較含糊,《法規》中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具體該怎么建立、標準是什么,主播信用等級是按人氣、粉絲量、還是道德水平,是單獨制定,還是國家統一等問題都沒有講清楚。規定里的這些含糊內容可能會讓一些有意打擦邊球的平臺和主播又有了鉆法律法規縫隙的空間。這就要求國家監管部門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從而促進網絡直播平臺的良性發展。
[注釋]
①黃藝.泛娛樂化時代網絡直播平臺熱潮下的冷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
②李君賢.網絡直播中彈幕語言暴力機制的形成與消解[J].西部學刊傳媒實務,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