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玲++張玥++徐甘雨

摘要: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我國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3060億人民幣。面對當下我國農村嚴峻的水污染態勢,本文歸納我國農村水污染的點源,主要包括化肥農藥、日常生活、畜禽養殖以及工業生產,進一步剖析農村水污染治理工作困難的深層次原因。在農村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引入循環經濟,強調以社會協同為理念,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農村水污染治理,以促進我國早日走出農村水污染治理的困境。
關鍵詞:農村;水污染;循環經濟;社會協同
中圖分類號:D922.29;D9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052-03
作者簡介:楊慶玲(1996-),女,漢族,河南人,嘉興學院文法學院,2014級法學專業學生。
一、我國農村水污染現狀的點源
化肥農藥造成的水污染。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和指導,農戶在化肥農藥的使用上存在以下問題:化肥農藥不合格、使用量過大、作物吸收率不高。我國農藥的年使用量約130萬噸,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①。沒有被吸收的化肥農藥直接隨著農田排水或地表徑流流入水體,或者進入大氣后通過降水進入水體,最終造成農村水體污染和富營養化現象十分嚴重,直接威脅到人體健康。
日常生活造成的水污染。已有研究表明,每年產生量約為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量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②目前大多數農村的生活垃圾管理機制不健全,無害垃圾填埋場數量嚴重不足,導致固體廢棄物常常被隨意露天堆放,甚至丟擲在河道或河坡,從而造成河流淤積;配套設施例如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缺乏或建設滯后,導致大部分生活污水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就直接進入河流、湖泊、水庫等,造成農村水體污染。
工業生產造成的水污染。由于城市環保標準執行過于嚴格,許多污染嚴重的企業選擇向農村轉移,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目前,我國鄉鎮企業主要集中在紡織、印染、水泥、制磚及煤炭等行業。這些行業存在以下特點:技術水平普遍較低,生產設備落后,污染治理難度大。且由于企業引入時工業合理布局觀念不強,企業生產者著重經濟效益,環保意識薄弱,進一步加大了農村水污染治理的難度。
畜禽養殖造成的水污染。據國家環保總局在全國23個省市調查發現,90%的規模化養殖場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價,60%的養殖場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相關的屠宰場和孵化場常常直接將動物血、廢水、牲畜的糞便、蛋殼等傾倒入附近的水體,導致大量的N、P流失和河道的水體變黑,富營養化嚴重。④由此,不難看出農村養殖業監管體制不健全,養殖戶的管理理念落后,致使未經處理的畜禽養殖產生的廢物直接排放,最終加劇農村水體的污染。
二、我國農村水污染治理工作困難的成因
由于經濟發展的落后性,農村常常成為政府具體工作中的邊緣地帶。因此我國目前農村水污染受隱蔽性影響,呈現“三無”局面,即沒有系統的監測設施,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沒有環境保護的科學理念。具體而言,①農戶居住比較分散,導致統一管理難度較大;加之受地理、經濟等因素影響,農村水污染的監測設施無法與之相配套,致使農村水污染治理缺乏有效的控制監測機制。②在監管權責體制上,法律雖然規定地方政府監管本行政區域水環境的權力,但是并沒有明確具體由誰負責,因此導致政府有關部門相互推卸,無法有效改善農村水污染現狀。③大多數農戶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在觀念上沒有形成水環境保護的權利與義務意識,常常露天堆放垃圾、直接排放生活污水等等,加大了對農村水污染治理的難度。
其次,就我國當前法律法規而言,關于農村環境治理與農村水污染的規定,多為原則性規定,缺乏具體的防治措施。比如,在對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上實施總量控制制度,這對于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等點源污染的控制是有效的,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普遍存在于農村的相對分散和隱蔽的面源污染問題。
此外,受經濟發展影響,我國長期以來在環境保護政策上強調防治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而忽視對農村污染的治理。違法成本遠遠低于環保成本,使得部分污染企業難以從科學的角度深刻地認識到水污染的危害性,常常在利益與環境保護的天平上傾斜,驅逐經濟利益而忽略在源頭上治理環境,致使農村成為很多污染企業的“避風港”。
三、我國農村水污染困境的解決思路
(一)以循環經濟為視角
國內有很多學者從各個方面研究農村水污染問題。王韓民⑤提出以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來確保農村飲水安全;李雪松⑥教授提出以“水資源產權化”明晰責任主體,進一步抑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而陳勇⑦教授提出循環經濟理念的運用是解決我國水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國農村水污染現狀日益嚴重。因此,以循環經濟為視角,主張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盡快走出傳統發展模式中的“黑色陷阱”,是我國農村擺脫水污染困境的必由之路。
1.循環經濟的理論含義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即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是指按照生態規律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三大系統內,將生態設計、清潔生產及資源的綜合利用貫穿于物質的投入、生產、消費及廢棄的全過程中;摒棄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為特征的依賴資源消耗的傳統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具有可持續性的依靠資源循環發展的流動型經濟。以循環經濟為視角解決農村水污染問題,就是要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基本特征,從源頭上控制農村水污染的致因,在末端實現對污水的再生利用。
2.循環經濟的具體舉措
發展現代農業。具體而言,在生產環節嚴格把關,實現綠色生產。首先,農技服務部門可通過農業技術培訓對農戶給予指導,增強農戶科學化生產意識;其次,要求農戶到指定地點購買合格的化肥農藥,在使用方法和劑量上嚴格遵循說明書,防止因濫施化肥農藥而引發的農村水體污染現象發生;最后,督查規模養殖場畜禽養殖行為,確保“三同時”實施到位,排泄物得到有效治理。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財政部門應以專項資金的方式,大力支持農村公共設施的完善;其次,村委會應根據農戶居住情況,合理規劃生活垃圾處理場所,進一步明確人員職責和處理流程,控制農村固體廢棄物的露天堆放;最后,對水體進行24小時監測,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污水的再生利用。
科學規劃企業發展。首先,通過政策鼓勵引入無污染或污染小的企業,利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清潔生產制度,對企業生產過程中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評估;其次,根據國家或地方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對企業跟蹤監測,依據對農村水污染的程度高低,對排污企業實行梯級環境稅收制度。
(二)以社會協同為視角
在傳統的水污染治理模式中,政府根據對水體污染程度的不同,向排污者收費,以此抑制水污染的進一步加劇,并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環保資金的來源之一。但實踐證明,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監管機制不完善,部分企業千方百計逃避付費責任;在排污成本與設施完善博弈中,部分企業為利益而放棄高額的污水處理設施完善。我國于2008年頒布《水污染防治法》,提出水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而該模式屬于“生產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因此,以社會協同為視角,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是解決政府在農村水污染治理中單方履行職能力量薄弱的有效方法。
1.社會協同的含義
“社會協同”是指充分整合社會的有限資源,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社會管理,在實現明確的分工協作基礎上,建立起互聯互動的社會良性機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即以信息共享為基礎,以多元化力量為主體,致力于農村水污染問題的解決。它不僅要求政府、社會力量和農戶在農村水污染治理中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更強調三個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同合作。
(1)從內部關系來看。首先,強調政府作為農村水污染治理的管理者,應從機制上完善對水污染的基層環保監測體系,從政策上指導農村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其次,社會力量也是治理農村水污染的重要監督者,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最后,農戶作為農村水污染的產生者,要在觀念上進行轉變,在源頭上阻斷污染。
(2)從外部關系來看。首先,政府與社會力量相互監督,公眾應積極推動政府開展具有可操作性的農村水污染立法工作,同時政府也應為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其次,社會力量與農戶相互調解,社會力量可通過活動等推動農戶環保意識的轉變,農戶可以社會力量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保障其權利;最后,農戶與政府相互監督、相互指導,政府應從政策上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執行,農戶可以明晰政府在農村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具體分工、水污染治理績效和責任追究制度。
2.社會協同的舉措
明確政府參與農村水污染治理。規定政府各部門在農村水污染治理中的具體職責,完善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監管部門應嚴格依法從監督、檢查、執行到歸檔,加大對農村水污染源的監管力度;環保部門應主動和其他部門及社會組織進行聯合行動,形成農村水污染治理的統一戰線;實行“誰污染誰付費”,將水污染治理情況作為地方政府“綠色GDP”考核內容之一,從而依賴公權力介入有效地保護農村水環境。
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水污染治理。被寫入聯合國報告的浙江“嘉興模式”大膽創新,不讓公眾參與環保走過場,強調公眾在參與環保中不僅享有表達權、建議權,更有投票否決權,在浙江省其他10個城市得以推廣。利用社會力量加強對第三方機構的監管,通過網絡信息交流平臺通報公示水污染“黑名單”及違法案件,讓公眾切實享有知情權;環保社會組織通過建議推動地方政府環境決策的民主化,在環境保護公益訴訟中強化社會組織的參與,實現對政府權力的有效制約與監督,從而有利于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
切實保障農戶參與農村水污染治理。我國農村水污染現實嚴峻,防治任務艱巨。由于農村水污染隱蔽性強,環保部門單獨負責監管比較吃力,此時農戶是否充分參與嚴重影響著水污染治理效果。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戶水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在觀念上積極轉變,深刻認識到農村水污染防治關乎切身利益;在源頭上控制水污染的致因產生,從而遏制農村水污染的進一步惡化;直接參與到農村水污染治理中去,有權對污染損害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推動建立農村水污染防治執法聯動機制,增強農村環境管理能力。
[注釋]
①蘇楊,程紅光,馬宙宙.解決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J].經濟研究參考,2006(57).
②蘇楊,程紅光,馬宙宙.解決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J].經濟研究參考,2006(57).
③張曉.中國水污染趨勢與治理制度[J].中國軟科學,2006(10).
④戴森.淺談我國農村水污染現狀及解決措施[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
⑤王韓民.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確保農村飲水安全[J].中國水利,2009.1.
⑥李雪松.水資源資產化與產權化及初始水權界定問題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6.2.
⑦陳勇.循環經濟理念下我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兼論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訂[J].水利發展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