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有刑罰開始,便有不同的刑罰目的觀,從最初的報應刑目的到預防刑目的和恢復刑目的,不同的刑罰目的觀制約著減刑假釋的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反之,減刑假釋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效果對刑罰目的觀的發展有反向推動作用。因此,在刑罰目的觀的指導下完善我國減刑假釋制度,才能更好的推動減刑假釋制度的發展。
關鍵詞:刑法目的觀;減刑假釋;困境;突破
中圖分類號:D924.13;D925.2;D92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079-03
作者簡介:李雅楠(1989-),女,漢族,河北衡水人,中國人民大學,碩士,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
一、刑罰目的觀流變梳理
刑罰的目的是指國家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和效果。因為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思維在不斷的變化,對于刑罰的目的也有不同的看法。刑罰目的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刑罰的認識以及對犯罪的態度的不斷變化而不斷發展。其中報應刑目的觀和預防刑目的觀占據主導地位,在近20年又產生恢復刑目的觀,現在三種目的觀并存發展。
在報應刑目的論者看來,刑罰的目的在于懲罰罪犯以維護社會正義。“康德在解釋其道義報應的理論時認為,犯罪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實施的違反理性的絕對命令,刑罰是針對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而引起的道義責任所實施的公正地懲罰和報應,是理性的當然要求。黑格爾則從法律報應論:犯罪否定了作為絕對的定在的法,刑罰則是對犯罪對法的否定的否定,刑罰的本質在于對犯罪的否定與揚棄。通過否定的否定,法才能顯示其有效性,正義才能得以恢復。賓丁則認為,犯罪是對以刑罰法規所維護的規范的違反,刑罰則是國家基于要求犯罪人服從規范的權力,而對其否定規范的犯罪行為否定。無論是康德的道義報應主義,還是黑格爾的法律報應主義和賓丁的規范違反主義,都確認了如下基本原理:犯罪是一種惡害,刑罰只不過是社會對這種惡害的反應方式。就刑罰的目的而言,是通過刑罰對犯罪人所帶來的痛苦來實現社會公正,這仍是刑罰立足的根基。”①
與報應論刑目的論相對,預防刑目的論者認為刑罰的目的在于預防犯罪,預防的內容包括: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貝卡利亞就認為:“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已犯下的罪行……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重新侵害公民,并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②預防刑目的論者認為通過矯正、剝奪再犯能力以達到特殊預防的目的,通過對罪犯的懲罰以規勸并震懾那些有犯罪的意圖的人以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
隨著人們對刑罰目的的進一步研究,于近20年興起一種刑事司法新思潮——以恢復作為行刑目的。恢復刑目的主要是通過行刑使犯罪造成的犯罪人與受害人之間“不平衡”得以恢復,主張恢復犯罪對社會關系及其本人造成的損害,在有關機構或組織的主動參與下,盡量促成犯罪人與被害人的直接接觸,進而使犯罪人從對方所受的傷害中認識到自己的罪責,再通過協商給被害人以精神上或者經濟上補償,最終達成雙方的和解,并由此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與秩序。因此恢復行目的論要求罪犯不能再與社會相隔離,而是要使罪犯的親屬、社區、受害人及其親屬等各方都參與到行刑活動中來,本著引導、協商、教育、寬恕的原則以使罪犯悔罪、樹立積極心態重新回到社會為目的。③
從對刑罰目的觀的梳理可見,對于刑罰目的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刑法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懲罰罪犯,而是要對罪犯進行矯正以及教育改造,并幫助其回歸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犯罪的數量和種類的增多,法網會愈加的密集,人們成為罪犯的可能性增大,對罪犯的寬容度會不斷增大;人們的人權意識增強,要求對政府權力進行嚴格限制。這些都決定著刑罰目的觀仍將向著有利于罪犯的矯正回歸社會方向發展,單純的懲罰目的會被摒棄,而懲罰與矯正結合的刑罰目的觀將成為主導。
二、刑罰目的觀與減刑、假釋制度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刑罰目的觀會指導與制約著減刑假釋制度的產生、實施與發展,反之亦然。
(一)刑罰目的觀對減刑假釋的能動制約
刑罰目的觀對減刑假釋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有著能動的制約作用。以報應刑目的觀為指導,則會嚴格限制減刑假釋的適用。減刑是使那些符合減刑條件的罪犯減少服刑年限,提前釋放。假釋的目的在于使那些已經認真悔罪,以致不會再危害社會的罪犯回歸社會,在社會上再繼續改造,顯然在此罪犯的人身自由和社會關系得到了大部分的恢復,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經濟利益,對罪犯而言是比監禁更輕的懲罰。報應理論認為不論罪犯在監獄中改造的結果如何,只重視對其已犯罪行的懲罰。因此,判處的監禁刑要完全的保質保量的執行,而減刑有損刑罰的量,而假釋有損刑罰的質。可見,減刑假釋與報應刑目的觀相違背,所以在秉持報應刑目的觀的國家,減刑假釋的適用會受到嚴格的限制,適用率會很低。中國在近些年來對于刑罰的目的的認識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在大多數民眾以及刑罰的裁判與執行者心中,懲罰仍然是刑罰的重要部分,所以中國的減刑假釋適用率仍然很低。
預防刑目的觀和恢復刑目的觀都要求通過各種矯正措施實現罪犯的再社會化。但是這兩種刑罰目的觀與監禁刑之間存在深刻的矛盾:第一,監禁刑封閉性的特征阻隔了罪犯與社會的正常聯系,從而使罪犯的再社會化出現嚴重困難;第二,監獄中存在“交叉感染”和“監獄亞文化”都不利于罪犯矯正的實現。因此,預防刑目的觀和恢復刑目的觀要求對于認真悔罪,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罪犯能夠在社會上繼續矯正,在這兩種刑罰目的觀的指導下,國家會積極建立和實施減刑假釋制度。
由此可見,秉持不同的刑罰目的觀,會對減刑假釋的態度不同。所以,中國要從根本上改變對減刑假釋的態度,就應該從報應刑目的觀向預防刑目的觀與恢復刑目的觀轉變。
(二)減刑假釋制度對刑罰目的觀的反向推動
減刑假釋受到條件的限制,要求罪犯最終服刑期限不少于一定年限,這體現了刑罰的報應性。同時,這種報應性會給社會上潛在的犯罪人帶來震懾,從而使其放棄犯罪意圖,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減刑假釋讓罪犯回歸社會,早日恢復由于犯罪遭受破壞的社會關系,是刑罰的預防刑目的和恢復刑目的的要求。也就是說,只有這些目的確實能夠達到時,社會才會更加認可減刑假釋存在與適用的價值,社會對于預防刑目的觀和恢復刑目的觀才會接受并發展。
公平正義是減刑假釋的前提,也就是說減刑假釋不能夠違公平正義的要求,所以減刑假釋的報應性不能摒棄。如果減刑假釋遭到濫用,就會造成公平正義的破壞,罪犯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社會的犯罪率升高,社會關系愈加的混亂,人們對于減刑假釋就會產生質疑甚至是否定。那么,預防刑目的觀和恢復刑目的觀就會遭到嚴重的質疑,“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他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④
由上述可見,減刑假釋制度的實施效果反向推動著人們對刑罰目的觀的認知,決定著刑罰目的能否實現。
三、減刑假釋制度的困境與突破
(一)刑罰目的觀下執行權與裁判權的糾纏與厘清
在我國,減刑、假釋的適用由刑罰執行機關提出建議,人民法院裁定。也就是說,減刑、假釋裁決權由人民法院行使。這種模式帶來的問題是:法院對于罪犯的監獄改造情況并不完全清楚,而對于罪犯的改造情況最為清楚的監獄卻沒有決定權。這導致了法院對于監獄所提請的減刑假釋要求總會有折扣,罪犯對此有嚴重的意見,而監獄干警卻無權解決,造成罪犯與監獄干警在此問題上矛盾嚴重,影響了監獄干警的權威性和二者之間的關系,使罪犯產生不滿情緒,不利于其矯正與改造。
刑罰的執行是整個刑罰運用過程的最后環節,刑罰執行的效果決定著刑罰目的能否實現。所以,刑罰執行權的分配對于刑罰目的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報應刑目的觀認為,刑罰的目的就是對罪犯進行懲罰,刑罰的量取決于其犯罪的性質和嚴重程度,與其在監獄中改造的情況無關,因此刑罰的量應當是確定的、不可變的,即便是迫于某種情況而不得不減刑也應該經過嚴格的程序由法院進行裁決。所以,減刑假釋來改變原來的刑罰執行期限和執行方式應當由法院來決定才能真正起到報應刑的目的。
預防刑目的觀及恢復刑目的觀則認為,刑罰執行權不同于行使審判權,審判權是通過獨立的審理來定罪量刑,而執行權則是要通過監獄干警與罪犯的交流溝通,在完全了解罪犯改造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提出執行方式,這樣才能最有利于罪犯的改造以回歸社會。所以,最了解罪犯改造情況的監獄才應當享有最終的決定權。
從刑罰目的觀的發展趨勢可知,刑罰的報應性是永遠不會消除的,但是又不會成為刑罰的唯一目的,對罪犯的矯正以利于其回歸社會將是刑罰的重要目的,因此由監獄享有減刑假釋的決定權是大勢所趨。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絕對的權力將導致絕對的腐敗,監獄的決定權必須受到監督,才能真正實現減刑假釋的目的。所以,中國應當建立減刑假釋的聽證程序,監獄、罪犯、檢察機關全部在場,過程公開,監獄行使決定權,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對于減刑假釋結果不服,罪犯有權自己或者要求檢察機關向法院提出申訴,由法院進行二次的審查。法院進行二次審查也應當監獄和罪犯同時在場,法院中立審查。這樣,構成減刑假釋的二次審查機制,有利于結果的公正。
(二)刑罰并合主義目的觀下減刑假釋困境與突破
刑罰目的觀發展至今,報應刑目的觀與預防刑目的觀、恢復刑目的觀相結合,形成刑罰并合主義目的觀,即刑罰的目的包括對罪犯進行懲罰,同時進行矯正、教育和改造使其不會再犯,且有利于回歸社會,恢復其原有的社會關系。但是,我國的減刑假釋制度存在以下困境使得刑罰的目的難以實現。
1.減刑假釋是對已判罪行存在“二次評價”。在決定對罪犯是否進行減刑假釋時,會考慮罪犯原來所犯罪行的嚴重程度,也就是說原來所犯罪行越輕,越有可能得到減刑假釋,這是“以犯罪為中心”的評價體系,是報應刑目的觀的體現。
減刑假釋的目的是為了激勵罪犯認真悔罪,積極改造,其所評價的是罪犯在監獄中的表現。對此,應當建立“以犯罪人為中心”的評價體系,以罪犯在服刑期間的矯正改造效果,以及對出獄后的再犯可能性進行評估。因為民間矛盾犯故意殺人罪的罪犯不一定比盜竊罪的罪犯再犯可能性高,長期服刑的罪犯不一定比短期服刑的罪犯的再犯可能性高,這些都要以罪犯本身為評價對象。⑤所以,“以罪犯人為中心”的評價體系要求針對罪犯進行矯正改造,以有利于其回歸社會。
2.減刑不可逆,對于“偽裝犯”無法實現刑罰目的。在我國法律規定中,減刑是不可逆的,一旦減刑,即使再犯也不能恢復原來的刑期,這對于那些“偽裝犯”即在服刑期間并未認真悔罪,只是佯裝已經矯正完成的罪犯以及因為立功而減刑實際并未悔罪的罪犯,并不能達到使其不再犯,恢復原來社會關系的目的,甚至會因為在監獄中的“交叉感染”,出獄后犯罪升級。
對此,可以建立類似假釋考驗期的減刑考驗期,在減刑考驗期間沒有再犯罪的,則減刑有效;再犯罪的,根據犯罪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對于故意犯罪及嚴重的過失犯罪的,則減刑無效,恢復原刑期。⑥
3.社區矯正等假釋匹配制度不完善。社區矯正是針對在社會上進行改造的罪犯設立的制度。但是在現在的制度體系下,關于社區矯正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社區矯正權責分配不清晰,導致假釋后罪犯缺少監督,難以達到矯治目的。
社區矯正對于假釋犯的矯正能起到重要作用,使罪犯融入社會,恢復原有社會關系,并能創造財富,對被害人進行賠償。因此,要對社區矯正進行完善。首先,要制定高位階的法律法規,對社區矯正權責分配進行明晰。其次,要培訓專門的社區矯正人員,對假釋犯進行監督。最后,監管機關在對假釋犯進行監督考察時,應當根據罪犯的具體情況,為其提供物質、生活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必要輔導和幫助。通過社區矯正等監督矯正途徑對假釋犯進行矯正,是預防刑目的觀和恢復刑目的觀的必然要求。
四、結語
減刑假釋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預防刑目的觀和恢復刑目的觀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亦不能放棄刑罰的懲罰性,要在刑罰的懲罰和矯正恢復功能中取得平衡,才能更好的適應我國司法實踐的需求。
[注釋]
①耿光明.罪犯處遇論[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9:28-29.
②[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9.
③郭明主編.監獄學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129-131.
④[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
⑤姜樹政,李召亮.略談刑罰執行制度轉型的維度[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Frontier_of_law/content/2012-09/12/content_3837274.htm?node=34808.
⑥劉韋才,唐敏.我國減刑制度的缺陷及完善[EB/OL].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7/12/id/2780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