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日益創新,我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具備強大傳播功能的新媒體日益深刻的影響著社會發展,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也日益增強,其“雙刃劍”效益的態勢隨之增強。如何使新媒體功能的發揮揚長避短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體的相關概述
(一) 新媒體的概念
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媒體”這一名詞,來源于拉丁語“Medium”,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①新媒體的界定是與“舊”、“傳統”相對的時間性概念來表述,處于動態發展中。很難給它下一個嚴格的定義,只有在一段時間內,才能找到相對穩定的內涵。在本文中我比較贊同新媒體就是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等,通過有線或者無線傳輸網絡,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發揮傳播功能,并能使傳播者與用戶互動的媒介的總和,它以數字化、交互性、高技術支持等構筑了一個全球性、開放性、全方位信息空間的觀點。
(二)新媒體傳播的特征
1、主體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基本都是由大眾提供的,可以通過網絡、微博、QQ、飛信和維信等新媒體工具,自由地發表個人意見,表達自己的主張。
2、 內容的即時性與海量性。因信息的發送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即時性和海量性成為新媒體傳播過程的典型特點。
3、 形式的數字化與交互化。數字化就是將許多復雜多變的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再以這些數字、數據建立起適當的數字化模型,把它們轉變為一系列二進制代碼引入計算機內部,進行統一處理,經過排列組合來表示和傳播信息。 交互性是新媒體區別于以往媒體最突出的特點,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信息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是雙向的;二是參與雙方在信息交流過程中都有話語權和控制權。②
二、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一) 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1、 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新平臺。新媒體在為大學生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新工具和新平臺的同時,也使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幵通了更多的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的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大學生的各種心理需求,及時地進行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引導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2、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時效性。新媒體憑借全天候、全時空、全方位的優勢,不僅傳播速度快,且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無疑也提高了他們工作的時效性,使他們能夠更加便利地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更加便利地傳播思想文化,更加及時地開展思想政治引導和教育。
3、為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提供了機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效果,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順利地內化為大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具體針對的是大學生個體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果,就是要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良好的行為舉止影響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具體針對的是社會的整體效果。
(二)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1、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增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的難度。首先,新媒體的海量魚目混雜的轟炸信息迅速的進入大學生視野,他們由于缺乏閱歷和經驗,很容易迷失自我。其次,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增加了高校對校園網控制的難度。現在網上經常出現假新聞,隨意散布各種謠言,人肉個人隱私等等屢禁不止。再次,新媒體傳播方式隱秘性,為引發各種病態人格和網絡犯罪的提供了溫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引導難度。
2、新媒體技術的“易更新性”,突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性的難度。新媒體是高科技,技術更新快速,尤其是新的應用方式層出不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的創新性要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比較熟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要求他們的工作在短期內富有創新性也是不太可能的。
3、新媒體的“匿名性”,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的難度。新媒體的“匿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無法鎖定特定對象,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的難度。因此,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到方式都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要求,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三、新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新媒體的重視力度不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沒能主動利用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大趨勢,創新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關部門只是建立了一些相關網站,論壇等平臺,只關注網站的建設而忽視了它對大學生產生的教化功能。網站信息內容更新不及時,與大學生之間的互動少之又少,這造成了大學生心存疑惑的時候,排斥與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時間都集中在課堂上,在課堂之外的教育相對薄弱。
2、大量的信息垃圾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沖擊。許多沒有經過深度思考、沒有經過仔細編排的碎片化表達方式,使得大量的信息充斥著新媒體時代的相關平臺。網絡上的信息傳播良莠不齊,在傳播積極思想觀念的同時,也會有一些落后、腐朽的、非主流的意識形態,甚至出現一些反馬克思主義的言論等,這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信仰。大量的信息垃圾對于涉世不深、資歷尚淺的大學生來說,必定會帶來思想上的沖擊。不利于大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加大了培養正確輿論導向的難度。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內容比較單調。作為新興事物,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的內容缺乏吸引力、信息更新速度不夠及時、信息傳播的質量也參差不齊。普遍現狀是信息內容空洞陳舊、信息更新不夠及時、信息內容缺少新意。微博、微信的信息轉載分享性,則使信息內容缺少原創性,而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和要求,形式化的來進行信息的傳播,缺乏生動性和感染力的信息不會受到大學生的關注和跟隨。因此可見,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缺乏吸引力不利于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降低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新信息的關注度。
四、 新媒體時代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一) 堅持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則
1、 樹立以人為本的原則。應當充分的以大學生為本,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和需求,讓大學生當主角,注意區分大學生個性上的差異,因材施教,肯定他們自身的價值。
2、 與傳統教育方法相結合的原則。與傳統的教育方法相結合,就是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結合在一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要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配合。
3、 與網絡教育形式相結合的原則。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和其它網絡教育形式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微網絡平臺來引導大學生的思想發展。
(二) 豐富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
1、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教育工作者要時刻樹立“以大學生為本”的主體性地位,尊重大學生的網絡話語權。教育工作者應轉變傳統的話語方式,努力構建對話式的話語方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可以進行平等開放式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擴展網絡微話語,創造自己的新媒體語言。要整合一切有利因素,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而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資源。
2、 引入社會熱點話題,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內容。在新的時代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加大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重視和發揮微博、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的作用,通過平等的交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的為大學生解答最關心的問題,進而引導大學生對道德觀念、政治信仰的深度思考。例如“感動中國”、“中國夢”、“十八大”精神等熱點話題。社會的熱點話題的引入,增強了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學習政治理論的自覺性。
3、 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在新的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對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符合時代的潮流,才能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三)創新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1、理論教育法。新的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微時代”的相關平臺,引導受教育者接收積極、健康的信息,摒除落后腐朽的思想觀念。理論教育的創新可以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保障了受教育者積極參與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2、 情感滲透法。情感滲透教育的關鍵就是注重“以大學生為本”,在情感滲透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大學生的思想態度、情感變化等,一切以大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為目的。通過情感滲透,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提升辨別真偽和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大學生個體以及社會的健康發展。
3、 典型教育法。通過一些典型的人物或典型的事跡對受教育者進行啟發和教育,進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水平和覺悟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對典型的認識、判斷和選擇,在此基礎上對典型加以運用。對典型的選擇上,要符合客觀實際。要有鮮明的時代性。要有層次性和多樣性,因材施教。
(四) 提升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
1、 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意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將新媒體時代的相關網絡平臺作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備的媒介工具,利用這種媒介拓展自己的主體性地位,增加話語權,與大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此外,面對海量的信息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對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運用健康、科學、生動、有價值的信息內容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的廣泛傳播。
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傳播能力。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就是掌握運用網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分析和制作信息的能力。面對復雜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應簡單的進行信息的堆砌,而是要對信息進行分類整合,使之呈現出深層次的內涵。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言文字描述、生動形象的圖片、視頻、身臨其境的聲音表達等來進行大學生的信息傳播。
3、 開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的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根據目前教育者媒介素養意識培育的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要創建多種多樣的活動平臺。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具有廣播站、網絡教室、校園論壇、報紙等一系列的校園媒體,高校可以充分對這些校園媒體加以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的活動的平臺。積極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的實踐活動。高校應充分利用各種媒介資源,打造實踐平臺,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
[注釋]
①宮承波:《新媒體概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版,第2頁.
②夏源:《新媒體政府規制研究》,博士論文,2012.
[參考文獻]
[1]潘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實踐[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
[2]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3]湯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
[4]梁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1.
[5]張蕾.探究微博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D].山西財經大學,2012.
[6]周圣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7]丁家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時代內容及實施對策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
[8]高宏星.網絡政治:一種新型的政治參與模式[J].理論導刊,2009.
[9]邱仁富.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論[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
[10]彭菊玲.淺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法[J].文海藝苑,2010.
[11]夏源.新媒體政府規制研究[D].博士論文,2012.
[12]段志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13]劉小麗.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