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芝+符開玉
摘要:遵義市播州區泮水鎮永定村全面貫徹落實扶貧開發重大決策部署,走出了一條可持續,能帶動的脫貧致富好路子。
關鍵詞:黨建工作;脫貧攻堅;可持續
1 主要做法和措施
1.1 建強支部,凝聚民心,助推產業
村黨總支抓住能人帶產業,團結群眾聚人心,提升了服務水平,打造了一支敢于攻堅克難、善于團結合作、富于開拓創新的團隊。永定村人唐華鋒,返鄉創業農民工,成立了遵義奧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計劃在本村流轉2000畝土地發展有機白茶種植及生加工項目。通過發展,該公司加入了脫貧攻堅的陣營中,精準幫扶貧困群眾,與5戶貧困戶(其中有貧困老黨員張國華)簽訂了合作協議,現已成功流轉并種植了500畝浙江安吉白茶,覆蓋農戶297戶1356人。30歲的唐華鋒還于2016年5月向村黨總支遞交了入黨申請書。41歲的養殖大戶李劍方,是村優秀共產黨員,帶動15戶困難群眾依靠國家“特惠貸”政策養牛65頭。通過支部助推,黨員能人帶動和貧困戶的積極參與,產業發展有了主心骨,基層黨組織增加了新鮮血液,脫貧攻堅增強了戰斗力,精準脫貧注入了新引擎,干部群眾對脫貧攻堅充滿信心。
1.2 科學定位,確定目標,擬定計劃
經村兩委認真研究,確定了該村的發展定位:富裕、文明、綠色的生態村。總體目標:基本實現“主導產業形成規模,村容村貌整潔靚麗,村民生活富裕安康,農村社會文明和諧,村務管理民主有序” 的典型示范村。實現計劃:一是產業發展力求“快”,形成特色農業和旅游產業協調發展格局。二是村莊面貌力求“新”,徹底整治臟、亂、差現象,使村落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三是生活質量力求“優”,妥善安置易地搬遷村民的生產生活。四是村風民俗力求“簡”,實現平安祥和社會環境。五是村務管理力求“嚴”,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組織,加強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提升村民對村級管理的滿意度。
1.3 整體推進,突出重點,措施有力
1.3.1 易地扶貧搬遷脫貧。通過各種措施和辦法,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1.3.2 發展生產脫貧。發展白茶產業、生態能繁母豬、種植香椿樹、櫻花樹、楊梅、無公害蔬菜等實施產業扶貧,搞活集體資產,增加村集體經濟。
1.3.3 教育扶持和醫療救助。一是貧困戶家庭學生全部享受教育扶貧資助。二是因病致貧對象納入國家醫療保障體系。三是組織有勞動力的家庭參加種養殖技術培訓和其他技能培訓,幫助貧困戶在生產發展、服務技能等方面提高種養殖技術和就業能力脫貧。四是開展好每月一堂的脫貧攻堅道德講堂和每季度一次的農民夜校活動,在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上下功夫。
1.3.4 千方百計爭取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已實施串戶路整治總長8000米,受益貧困戶68戶;房屋庭院整治項目受益貧困戶95戶;道路景觀項目受益貧困戶375戶;全面推進加快全村通組路建設,目前已動工5條通組路。
1.3.5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精心打造全景域農旅文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用旅游帶動提升當地經濟水平,創造更多就業和創業機會,帶動一批貧困戶致富增收。
1.3.6 金融扶貧特惠貸款項目。目前已發放貸款涉及貧困戶32戶93萬元用于發展產業,力爭通過示范點打造實現貧困戶“特惠貸”政策全覆蓋。
1.3.7 充分利用幫扶單位黨組織功能和作用,切實開展幫扶工作。
2 主要經驗及成效
2.1 以地生財。村支“兩委”在征得農戶同意的基礎上,主動把村里外出務工農戶的土地、未承包到戶的土地、村里無人管理的土地集中流轉給承包商,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解決土地產出效益低及無人耕種而撂荒的問題。村兩委按農戶流轉土地資金的5%(以200元/畝/年為例,收取10元/畝/年),提留作為村級集體經濟。
2.2 以資生財。充分挖掘村內的山、林、水、旅游等自然資源潛力,由村集體單獨或吸收其它資金參股進行開發,采取集體經營或承包經營的方式,通過入股分紅或單獨承包的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2.3 以企生財。村委創辦永定建筑勞務有限公司,以“支部+公司+農戶”模式,承接公路養護、家政服務、勞務派遣等工作,收取5%的中介服務費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2.4 以策生財。充分用好國家系列惠農政策,特別是對有貸款需求的建檔立卡扶貧對象,采取政策傾斜、項目支持等形式,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增加農民和村級集體收入。
2.5 產業就業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了永定村“一帶二點三區”產業帶詳規。“一帶”即以新寨組、太坪組地域為重點,打造有機白茶種植加工產業帶;“二點”即以永定組、大海組地域為重點,打造2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三區”即打造一個無公害蔬菜和種畜牧養殖示范區,一個經果林種植區和一個以山塘養殖業為重點的集垂釣、休閑、度假等一體的旅游示范區。
2.6 鼓勵創業,爭當脫貧先鋒。永定村創業貧困戶達12戶,行業涉及米皮加工、木材加工、美容美發、路政營運、建筑施工、殯葬用品等領域,項目發展穩定,最高收入已到達20000元/月。
3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 存在的問題
3.1.1 貧困對象精準識別難。在依據家庭人均收入確定貧困的條件下,由于缺乏剛性標準,農民收入渠道多雜小且難以核算,入戶調查僅浮于水面。
3.1.2 “等靠要”等懶漢思想仍然嚴重。部分貧困群眾存在“等著送小康”的懶漢心態、“靠人來救濟”的依賴觀念、“要錢還要物”的功利想法。
3.1.3 扶貧項目和扶貧措施找準難。一是養殖、種植業周期長,產品市場行情波動大。二是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差和觀念落后。
3.1.4 掛幫單位存在形式主義幫扶現象。沒有在產業的發展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致使幫扶工作收效甚微。
3.2 對策及建議
3.2.1 精準識別要抓住要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識別工作做深做細做準做實,做到符合標準的一戶不漏,不符合標準的一戶不進。
3.2.2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懶。提倡資金跟著貧困人群走,貧困人群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幫扶工作必須通過內生動力的發揮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
3.2.3 扶貧項目力求精準。打破部門利益障礙,整合涉農資金項目,“打包”下放到村。紀檢、審計、項目主管部門搞好監管,項目實施讓“村里的項目村里說了算”。
3.2.4 要敢于向形式主義“亮劍”。精準扶貧工作要見實招。
(作者單位:中共遵義市播州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