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洪琴
摘 要: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屬于幻想性的民間口頭敘事文學,它具有和其他文體不一樣的特性。介于這類文體具有故事性強、極富想象力的特點,再加上符合孩子的童心,作者提出用“故事教學”教學。把講述作為教學的重要方式,帶領學生感受神奇的想象、離奇的情節、神性的形象,了解其敘事結構和語言規律并遷移運用,促進言語增值。
關鍵詞: 民間文學 故事教學 教學策略
小語教材中有很多神話、民間故事,深受學生的喜愛。一些教師采用“學習字詞、整體感知、分段感悟、感情朗讀”這種千篇一律的教法,未能抓住該類文體的本質特點,難以讓學生學會閱讀。那么這類文體到底該教什么,怎么教呢?
一、故事教學的意義和界定
從語文課程的屬性和學生的語文素養看,“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可見閱讀的功能不是讀懂內容,而是教會“如何閱讀”,如何“語用”,引導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發現語言的秘妙,習得語言,并得體、準確地使用。
從第二學段的閱讀、口語交際目標來看,要求學生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
從文體價值和特點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是人們通過口耳相授、代代相傳下來的民間文學,它需要后人傳承下去。這類文體想象離奇,故事性強,人物特點突出,往往有模式化的敘事結構,穩定情節,便于人們記憶。
感受民間文學奇特的想象,學習語言特色,并遷移運用,最終掌握這“類”文體的閱讀方式,便是其教學價值所在。我們無須太多的內容分析,讓孩子們自讀自悟,在了解語言特色的基礎上,復述故事,就是最好的語言習得和運用。
完整又生動地把故事講好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復述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感悟力和理解力,豐富和存儲語言材料,并把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復述還可以直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增強記憶力和當眾言說的自信心,對于書面表達有促進作用。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故事教學就是一種極好的體現這類文體特點又加強語用的好方法。即:關照文體特征,以指導學生講故事、寫故事、演故事為主要手段,以品味神話特色語言,把握離奇情節,感受神性形象和文化為內容,建構起一種“故事教學法”。在故事教學中將詞句理解、要點概括、文意把握、文章主旨、閱讀想象、聽說讀寫等融為一體,促進學生語言的增值。
二、故事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概要復述,把握敘事結構,培養概括能力。
既然是民間口頭文學,故事就要好聽好記,否則就沒法流芳百世。好聽好記,就意味著故事情節是類型化的,是有規律的,是有模式化的敘事結構的。教師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故事時,要讓學生厘清故事發展的先后順序,梳理出“離奇”的主要情節,再利用模式化的敘事結構,把主要情節串聯起來簡要復述。
1.標志性時間+主要情節。
神話經常采用“很久很久以前”開頭,給人歷史悠久的感覺,激發聽故事的興趣。中間用“過了不久”“多少年過去了”做過渡,“從此以后”做結尾。敘事結構,大多按時間順序,條理清晰地敘事。如《盤古開天地》,先找出“很久很久以前”“一天”“天地分開后”“盤古倒下后”4個標志性時間段,思考做了什么事,然后把富有傳奇色彩的主要情節濃縮成4個小標題:巨人沉睡、開天辟地、頂天立地、改天換地。這些“創世神話”大多以時間為序,敘事結構基本為“世界混沌一片——神開天辟地——神頂天立地——身體化為萬事萬物”。
2.標志性人物+助人/阻撓。
有些神話人物較多,如古希臘神話。我們先找出主要神的名字,然后思考這些神做了什么事,把主要事件串聯成課文大意。這些神話大多以人物事件為序,敘事結構基本為“人類遇到困難——好神幫助——壞神阻撓——神犧牲”。
普羅米修斯看到人類沒有火的悲慘情景,決心冒著生命危險,到阿波羅那里盜取火種。宙斯氣急敗壞,派火神給他最嚴厲的懲罰。把他壓在高加索山上,派鷲鷹啄他的心臟,后來赫拉克勒斯拯救了普羅米修斯。
3.標志性地點+主要磨難。
如《文成公主進藏》,學生先找出公主進藏經過了哪些地方?遇到了什么困難?公主是怎么做的?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在梳理故事情節后發現:它的敘事結構是圍繞三次磨難寫的,而且每次磨難敘述都有規律,即按照“地點——遇到困難——克服困難——變化”的順序把三次困難串聯起來,簡要復述就水到渠成。
這樣的概要復述既訓練了學生提取信息和概括的能力,又抓住了神話最神奇的情節,還把握了神話的敘事結構大多以時間、地點、人物為序,結合磨難展開。
(二)詳細復述,習得語言規律,塑造神性形象。
1.品析關鍵詞句,走進神幻形象。
神話中的主人公都有神性的魔力,正義、勇敢、善良、強大、為民造福,滿滿的正能量,寄托了先民想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美好憧憬。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塑造主人公形象,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提拎“辛苦”這個關鍵詞感悟女媧尋找彩石的艱難。
在概要復述的基礎上(講故事的1星級),抓住表現“辛苦”的關鍵詞“幾天幾夜、找啊找啊、零零星星的小塊、終于……”用上了這些好詞,說得幾乎和課文很接近了。(講故事的3星級)。再想象尋找彩石過程中心情的變化講故事(講故事的5星級),在這個分層推進的復述環節中,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一邊品析,一邊講故事,既訓練了語言表達,又感受了女媧為了人類不辭辛勞、甘于奉獻的高大形象。
2.關注神話語言,感知語言特色。
民間故事和神話的語言介于書面語和口語之間,充滿幻想的傳奇色彩,深受兒童喜歡。
(1)語言節奏的音樂美
語言節奏明快,富有音韻美。如《開天辟地》“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降,變成了地”中包含多個反義詞,對仗工整,節奏分明。
《猴王出世》“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采用排比,每句話都是三個字,第一個字是動詞,后兩個字是名詞。“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采用與(某動物)為( )的排比結構;“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采用對仗的形式,讓學生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發現神話語言的秘鑰。通過反復的邊讀邊悟邊講故事,明白短促、跳躍、有節奏的語言是為了表現一個頑皮、活潑、有靈氣的石猴形象。
(2)表達方式的繪畫美
語言形象生動,富有畫面感。如《漁夫的故事》中魔鬼的外形“魔鬼的頭像堡壘,手像鐵叉,腿像桅桿,口像山洞,牙齒像白石塊,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燈籠”一連串荒誕簡潔的比喻,讓一個兇神惡煞的惡魔形象立刻出現在眼前。
(3)寫作方法的虛化美
神話大多通過豐富的幻想、擬人、夸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正是這些虛化夸張的寫法,才虛構出離奇的情節。
如數字上的夸張:“昏睡了一萬八千年”、“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這樣又經過了一萬八千年”等,《漁夫的故事》中“所羅門已經死了1800年”、“100年過去了,200年過去,400年過去”,《夸父追日》中“一眨眼就跑了兩千里”……
情景中的幻想:《普羅米修斯》“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兇惡的鷲鷹,每天站在普羅米修斯的雙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臟。白天,他的肝臟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臟又重新長了起來。”
人物上的人格化:動植物乃至整個大自然會說話,有思想……寫法擬人化。
3.揣摩離奇情節,體驗語言情境。
神話中最令孩子印象深刻的一定是離奇的故事情節、不可思議的人物及動物,一旦看到這些,閱讀期待便瞬間燃起。讓他們詳細復述故事中的不可思議之處,就是神話最“神”之處。
如《文成公主進藏》,當學生簡要復述后,老師讓學生抓住覺得最不可思議處詳細復述。有的講公主的動作: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過了沼澤。背乃巴山。這是常人難以擁有的神力。講的時候要把公主無與倫比的神力講出來。有的講神鳥會講話非常不可思議。要把故事中人格化的地方講神奇。有的講公主的舉動和西藏的變化很神奇,講述時要把人們的憧憬講出來。然后四人小組,每人選一個離奇之處合作講故事。
又如《漁夫的故事》老師設疑:現在你就是王后,什么時候講故事停下來,才能保住性命,你就把那個片段講精彩。學生興趣盎然,紛紛找自己認為可設懸疑之處講故事。有的說在魔鬼鉆出瓶子露出兇相時戛然而止;有的說在漁夫想辦法智斗魔鬼時停止;有的說在魔鬼解釋為什么要恩將仇報前截住……
通過這樣的詳細復述,學生發現了民間文學之所以那么引人入勝,就是因為情節充滿奇幻色彩,過程一波三折,懸念不斷創生,才那么扣人心弦。同時也挖掘了故事背后的創作背景、人物形象、文章主旨、語言特色、情感體驗。只有講述出這份神奇和情感,才能真正感受到民間文學的魅力。
(三)創造性復述,激發神奇想象,釋放神性力量。
1.想象補白,再創神奇。
神話有極大的想象空間,用好這些“空白點”,不僅能開發孩子的想象力,還能加強語言實踐。例如:女媧辛苦地找彩石,可能碰到了哪些困難?在哪些難找的地方找到了?學生的想象很神奇。有在滾燙的巖漿里找到了紅石頭;有在山頂的雪山上找到了白石頭;有在埃及金字塔法老的皇冠上找到了黃石頭;有在一千年都沒解凍過的冰湖里找到了藍石頭……
學生借助教材空白點,通過想象,進行細節補充,并創造性地復述,這樣既增強了情節的離奇性,又增強了女媧的神奇力量和偉大人格,還讓學生捕捉到了神話的文體特征,如夸張、想象、離奇、神性……是一次很好的語言實踐。
2.讀寫結合,續編故事。
如教學《盤古開天地》“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學生模仿這段話的寫法:他的( ),變成了( )的( ),進行續編。學生寫道:“他的五指,變成了壯觀的五指山。他的胡須,變成了綠油油的藤條。他的頭發,變成了嫩綠的柳枝。他的牙齒,變成了高大無比的山峰。”……講故事的時候把書中和自己想象的都說進去,就更神化了盤古的英雄形象。
又如教學《文成公主進藏》時,根據“地點——遇到困難——克服困難——變化”的敘事結構發揮想象,創編故事,把公主進藏過程講得更艱辛更離奇,從而進一步感受公主勇敢智慧不畏艱險的美麗形象。
在教學中,挖掘神話的語言現象讀寫結合,學生就能積累語言,并在之后的講故事過程中遷移運用。這樣的語用巧妙地將內容理解、語言揣摩、情感體驗、文字運用都融合在了一起,關照了文體的整體規范和風格,促進了語言的發展。
3.遷移運用,創演故事。
孩子對神話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所以上完課文就結束了,未免意猶未盡。筆者就讓學生將課內學到的文體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群文閱讀,進行一次“走進神話殿堂”綜合性學習,拓展課程資源。
(1)創作編故事,實現語用表達。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當學生把閱讀中習得的語言規律遷移到寫作中,這便實現了真正的“語用”。如三下神話單元的口語交際、寫作內容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真神奇,如果你也會變,你想變成哪個神話人物,請展開想象的翅膀,編一個故事”。于是孩子們創編了大量離奇的神話故事,如《假如我變成孫悟空》、《當嫦娥遇上神七》、《新神筆馬良》、《精衛填海新傳》,又如由《女媧補天》改編成《女媧補人》……
孩子們在創編中,自然地把神話故事的模式化結構、神性人物、離奇情節、奇特想象、夸張、虛化、擬人等表達方法在寫故事中遷移運用。
(2)合作演故事,提高實踐能力。
當學生經歷講故事、讀故事、寫故事之后,要給孩子一個成果展現的機會。讓學生上臺“演”,這是更高層面上的“創造性復述”。筆者放手讓學生自己組隊準備,課內課外甚至創編的故事都可以。然后分小組合作表演,觀眾看完之后進行點評。這樣既實現了閱讀目標,又培養了口語交際能力,還鍛煉了綜合實踐能力。此時的“文本語言”就內化為學生的語言,“語用”就真正達成。
不同文體,學生從中習得的言語表達方式和閱讀策略是有區別的。閱讀教學要因“體”選準語用點,教給語用方法。“故事教學”能較好地解開民間文學這類文體的閱讀密碼,使“文體閱讀”與“語用學習”“比翼雙飛”,最終促進學生言語“增值”。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陸謙.談神話類文本的價值取向[J].小學教學設計,2011(9).
[3]余科峰.領著學生讀神話[J].小學教學參考,2011(8).
[4]蔣軍晶.神話這樣教[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6(5).
[5]周英順.中小學語文神話類文本教學芻議[J].當代小說(下),2010(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