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欒
摘 要: “概論”和“原理”是高校思政課的兩門課程,在“概論”課程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原理”相關內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而“原理”的方法論對于把握教學規律、提高包括“概論”課程在內的課堂教學水平,也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 “概論”課程教學 “原理” 方法論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是高校思政課的兩門課程,“原理”開在前面,“概論”開在后面。在教學中,我認為,如果將“原理”中的一些內容恰當地運用于“概論”課的教學中,那么不僅可以起到“溫故”的作用,更可以達到“知新”的效果,在“概論”課的教學中要有運用“原理”相關內容的充分自覺。
一、將“原理”內容運用于“概論”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從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來說,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雹亳R克思主義提供給我們的是基本的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運用它,并在運用中強化對它的認識。毛澤東講道:“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中,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在“概論”課程教學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實踐這種方法論的一種具體形式。所以,從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態度上講,我們有必要在“概論”教學中運用“原理”相關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體系大體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闡明,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和方法;第二層次是在第一層次的基礎上,理解中國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的,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內在的精神實質、科學性、開放性、時代性等,其內容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第三層次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了解形勢與政策,學習法律,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養等?!霸怼笔窃搭^,“概論”是“原理”在中國運用和發展而來的理論成果,兩者是一脈相承的。這就清楚地闡明了兩門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概論”課教學中如果忽視對“原理”內容的運用,就是在教學實踐中割裂了它們之間的源流關系。所以,從理論邏輯上講,將“原理”內容運用于“概論”課的教學是必要的。
二、將“原理”內容運用于“概論”課的教學是可行的,具有較強的實效性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從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情況來看,并不令人樂觀,很多學生不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實際問題,其深層的原因是普遍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這就使思政課教學實效受到很大的影響。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革命、改革和發展中取得的理論成果,在“概論”課教學中運用“原理”相關內容,可以不斷培養、強化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實際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
“概論”和“原理”兩門課程雖然內容上是一脈相承的,但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霸怼北容^抽象,理論性較強;相比之下,“概論”課程的實踐性、現實性、時代性、政策性更強。一方面為了突出“概論”課的這一特點,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在“概論”課教學中經常聯系近現代歷史、改革開放的實踐和時事新聞,希望通過一些比較生動的案例把課程講得有趣一點。但是“概論”畢竟是一門理論課,它的理論性的特點不能丟掉。我們要防止一種傾向,就是學生為這些案例所吸引,卻不能站在理論的高度把握它,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將“原理”內容恰當地運用于“概論”課的教學,就可以避免這一傾向,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在“概論”課程教學中運用“原理”內容可以在兩個層面進行,一是“原理”的具體內容在“概論”課程中的運用,二是“原理”的方法論在“概論”課程教學中的運用,這是更根本的運用。
三、“原理”的方法論在“概論”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原理”課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套系統的方法論體系,精髓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在“概論”課程教學中,要處理的矛盾很多,對這些矛盾的分析、處理都離不開矛盾分析法。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經常需要我們面對和處理的大量矛盾集中體現在如何處理理論和實踐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在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具體表現為史與論的關系、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等。
“概論”是一門史論結合、以論為主的課程。這一課程特點反映在教學內容上,所要求的是應該以介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主,同時緊密聯系近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在“概論”課程教學中,對于歷史背景的介紹是必需的,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大理論成果都是在當時具體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離開具體的歷史背景,難以講清楚這些理論成果的產生和發展。但在歷史背景的講述上花的時間過多則有喧賓奪主之嫌,不能充分體現“概論”課程的特點,也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史”與“論”的關系處理上,運用矛盾分析法,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才能使“概論”課的教學比較好地達到目的。
高校政治理論課所面臨的處境并不樂觀,在課堂上學生不愿學的現象較為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為一門政治理論課,學生感到對于自己以后的就業、發展等似乎起不到作用,不能滿足學生功利的需要。另一方面,政治理論課普遍給人一種抽象、枯燥的感覺,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要改變學生對政治理論課枯燥乏味的印象,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案例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相對于艱澀抽象的政治理論,案例教學采用的是具體的實例,而以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具有生動具體、直觀易學的優點。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是比較輕松有效的,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案例教學法實施的效果如何,案例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要避免一種傾向,就是“為案例而案例”。如果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理論方面的內容講得很少,而是喧賓奪主,將大量的時間花在對案例的描述上,甚至所選案例和教學內容并沒有多大聯系,整節課變成“故事會”,這就是把案例教學庸俗化。采用案例教學法必須處理好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應該明確的是,采用案例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具體到“概論”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介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這一目的。根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雙方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這種主次之分,前面是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案例與理論兩者之間的主次關系。在具體案例的選擇上,則要注意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理。一個好的案例,應該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但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好的案例必須達到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增強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目的,因此,所選案例必須和課程內容有密切聯系,“概論”課程的教學案例必須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這才符合矛盾分析法的要求。
四、嘗試
案例1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
“概論”所講內容很多,但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了在“概論”學習之初就使大家對課程在宏觀上有清楚的把握,可以由矛盾規律入手,簡單回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有機統一的觀點,這樣就使大家明白“概論”課程的理論基礎,從理論的高度對課程內容有總體的把握。
案例2 第二章 “統一戰線”部分
在“統一戰線”這一部分,講到統一戰線中“左傾”關門主義和右傾投降主義這兩種傾向性錯誤,可以用對立統一規律加以分析。毛澤東說:“沒有哪一種錯誤不是違反了唯物辯證法的?!痹诮y一戰線問題的各種錯誤,可以說都是沒有能夠正確處理圍繞著統一戰線的各種矛盾,比如說不同黨派之間的“和”與“爭”即對立與統一的關系處理。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要求,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善于把同一性和斗爭性結合起來,在斗爭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爭,失去這種全面性,就會犯傾向性錯誤。毛澤東提出的“有理、有利、有節”的統一戰線策略則是對哲學中“度”這一范疇的具體運用。
將“原理”課程的內容運用于“概論”課教學,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用一句話,甚至一個字,就可以概括凝練課本上很多具體的內容,達到“溫故知新”的教學效果。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②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專項)“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分類教學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SJD534);常州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思政課‘多元一體學業綜合評價體系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A3-4403-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