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宇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淮安市多所學校的調查,分析蘇北地區鄉鎮小學英語教學和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重點針對家庭因素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旨在找出問題并對癥下藥,從而提高鄉鎮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 英語教學 鄉鎮小學 家庭因素
一、引言
小學英語教育開展至今已有十六年,各個地區教學質量差異很大。為了解蘇北地區鄉鎮小學英語教學和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分析家庭因素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找出現存的問題,筆者特做此項調查,希望對改善蘇北鄉鎮小學英語教學有所幫助。
二、調查介紹
筆者在調查地——淮安選取了市縣小學、鎮小學、農村小學各兩所作為研究對象,以便對比分析(下文中市縣小學統稱為城市小學,鎮小學和農村小學統稱為鄉鎮小學)。該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和電話采訪的形式進行。
調查問卷分為學生卷、家長卷和教師卷三種。其中針對學生的調查主要關注學生家長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學生家庭類型、學生家庭環境、學生對英語課的看法等。對家長的調查主要關注家長的職業、經濟收入情況、家長受教育情況、婚姻狀況、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家庭環境等。對教師的調查主要關注對學生家庭情況的了解、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學生家長是否積極配合、教學方法等。其中學生問卷發放600份,收回569份,收回率為94.33%;家長問卷發放600份,收回526份,收回率為87.7%;教師問卷發放60份,收回52份,收回率86.7%。
三、蘇北地區鄉鎮小學學生的家庭情況
(一)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
調查數據顯示,城市小學學生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鄉鎮小學學生的家長(下文中家長都指學生父母)(詳見表1)。其中,有近20%的家長受過本科及以上教育,而在鄉鎮小學,占比不到10%。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會很大地影響其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視。他們不僅可以課外給予孩子學習上的幫助,還可以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典范,以身作則,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鄉鎮小學學生的家長會說英語并給予學生輔導的比例比城市小學低。在實地調查中,筆者發現鄉鎮小學的學生家長約20%是高中學歷,約59%是初中及以下學歷。他們對于孩子數學語文的學習可以勉強了解并指導一二,但是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方面時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詳見表2)。
(二)學生家庭經濟情況
“家庭經濟狀況、家長社會權力和家長的教育程度對學生英語學習的成績和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有顯著的影響。優越的家庭背景能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各種形式的高質量學習機會和長期充足的資金支持,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1]。調查顯示,學生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的投入與家庭收入成正比,筆者將學生家長(父母)的月總收入分為五個層次:10000元以上;6000元至10000元;3000元至6000元;1000元-3000元;1000元以下。通過調查分析,城市小學生家長的月總收入高于6000元的占比約68%,而鄉鎮小學生家長為46%,且在鄉鎮小學生家長中月總收入低于3000元的占比17%。筆者在這五個收入層次的家庭中調查送孩子去英語輔導機構等的情況做如下統計(詳見表3):
(三)學生父母的婚姻狀況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庭的和睦程度和父母的婚姻狀況對孩子的影響極大。“父母婚姻沖突中的沖突頻率、沖突強度因子與學業倦怠呈顯著正相關,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養與學業倦怠呈顯著正相關,支持型父母共同教養與學業倦怠呈顯著負相關;父母婚姻沖突與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養呈顯著正相關,婚姻沖突較高的父母在共同教養中表現出更多不支持的教養行為”[2]。調查顯示,城市小學與鄉鎮小學的單親家庭、雙親去世家庭都較少,但是重組家庭的比例高于前者,其中城市小學生家庭的重組家庭比例略高于鄉鎮小學生家庭。調查顯示,近60%的生活在重組家庭的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不濃厚,有約15%的學生英語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都很好,但僅是少數幾個。
(四)留守兒童問題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
留守兒童問題一直是中小學教育的一大難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選擇外出打工而非依賴土地討生活。“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與其監護方式有著直接關聯,同監護方式相對應,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幾種情況:1.單親教育家庭;2.隔代教育家庭;3.上代教育家庭;4.寄宿教育”[3]。
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在城市小學的比例約為20%,他們中有一部分是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選擇縣城的小學,只能寄宿,還有一部分是爺爺奶奶在縣城的小學周圍租房照顧或是寄宿在親戚家中。在鄉鎮小學,這一數字達到55%,他們幾乎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生活起居和接送上下學。這些無奈之舉使得這些學生的學習成長生涯中父母的角色嚴重缺失,產生很多問題。
首先,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小學階段是孩子的性格成型時期,他們因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及時得到疏導和幫助,與爺爺奶奶、寄宿家庭的親戚或是寄宿制學校的生活老師無法敞開心扉,很容易導致自卑、逆反心理,無心學習。而且由爺爺奶奶帶孩子很容易因溺愛導致任性,盲目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作業等拖延懈怠,成績下滑。在實地調查中,部分孩子的爺爺奶奶表示“孩子作業多,不想做就歇歇”等,滋長孩子的懶惰心理。
其次,學習教育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習成績,很大一部分學生會產生思親心理,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滑。教師調查問卷反映,班上的部分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績相對較差,上課比較沉悶,和老師互動不積極。二是學習動力不足,留守兒童的家長雖對孩子抱有很大期望,但是對孩子的學習缺乏陪伴與監督,孩子成績往往處于班級中下水平。
(五)學生家長的教育方式
在調查中,筆者就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進行調查(詳見表4)。結果顯示,鄉鎮小學學生家長和城市小學學生家長大多重視孩子的英語學習,但是,鄉鎮小學的學生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不管不問”的比例達到近15%,差不多是城市小學學生家長的三倍。這部分“不管不顧”的家庭導致學生英語成績在班級中后,在其學生問卷中對英語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不如受家長關心的孩子。關心孩子英語學習的家長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鼓勵與獎勵為主,一種是以打罵訓斥為主。兩種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但總體上家長以鼓勵與獎勵為主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與興趣高于受打罵訓斥的學生,但在小學階段英語成績的反映上沒有太大差距。
“家長教育方法與孩子學習困難有關。教育方法欠妥,教育子女過于嚴厲經常訓斥和打罵,或者放任和寵愛,這兩種不良的教育方法常使兒童無所適從,導致心理問題的發展,繼而發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減退,難以正常有效地聽課做作業,以致學習成績下滑”[4]。小學階段都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到初高中的時候家長的教育方式將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欲望和學習態度,在成績的反映上會更明顯。
四、結語
此次調查顯示,家庭因素的影響對孩子的英語學習影響較大,存在五大問題:一是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總體不高;二是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相對落后;三是學生父母的婚姻狀況對孩子影響巨大;四是留守兒童問題;五是學生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和能力水平與孩子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受各種條件的制約,該調查只是在一個地區的幾所小學進行,只能代表學生家庭因素對其英語學習影響的現狀,要全面了解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的家庭影響因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鄒為誠,石濤陽,張少林,陳思祎.家庭背景對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影響[J].國外外語教學,2005(04):14-21.
[2]馬梅芬,朱蕾,楊小鈞,王振宏.父母婚姻沖突與初中生學業倦怠的關系:共同教養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01):21-29.
[3]郭曉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會學思考[J].教育探索,2012(02):22-23.
[4]黃旭,靜進,黎程正家,陳學彬,李艷芳,阮世曉,王云娥,羅平,何淑華.兒童學習困難及其家庭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05):300-302.
項目來源:
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省級指導項目“蘇北地區鄉鎮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以淮安市為例”(項目號:201610333065X)
通訊作者: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