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愛美
摘要:隨著世界的融合,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國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也需要在民族文化復興的大形勢下有所提高。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很多,通過課程內容的設置挖掘學科課程的文化內涵,也可以以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的形式,在提高教師文化素養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利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途徑
一、引言
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全世界的融合度大大加強,而人們對民族文化及傳統文化的重視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文化元素也逐漸成了衡量綜合國力的標準和尺度。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后代重要的精神資源,而如何將這些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傳遞給中小學生是家長、學校及全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目前我國中小學的學科課程中及思想道德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比例較少,學校的主要目標是科學知識的系統教授和學習而忽略了傳統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培養。很多學校將科學知識的教授和文化素養的培養割裂開來,導致了學生人文素養的低下,國學知識的嚴重缺失。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冷漠導致了學生民族情感、社會
意識、國家觀念、審美情趣的低下,學生整體的人文素養及整體素質下降。鑒于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二、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 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
中小學作為教育的基礎陣地,不僅僅要教授給學生科學知識,而且要兼顧傳統文化的貫穿和潛移默化,在學科中貫穿傳統文化內容和內涵,使得學生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像語文、美術、音樂、德育、體育等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很好的途徑來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生選修的內容,納入學校課程體系,使得學生能夠系統的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領悟傳統文化精華,進而弘揚傳統美德,發揚傳統民族精神。
例如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就可以在教學內容中融合民間傳統美術。就民間傳統美術而言,本身具有很多內在的功能。我國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左傳》中指出:“昔夏之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傳統美術具有交際和教育的作用,同時也具備提升人們審美情趣,增加生活樂趣的作用。以傳統文化中的紋樣藝術為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的文化發展歷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因為它承載著民間文化的積淀,也蘊含著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風俗禮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同時也傳承了中國的文化歷史發展軌跡和成果。
2、挖掘學科課程的人文內涵
中小學文科課程中注重傳統文化的灌輸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在學科內容中,充分挖掘課文的人文特質,站在歷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風尚、審美意趣、語言文字等層面進行傳統文化全面的解讀和傳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重的課堂教授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查閱和思辨。傳統紋樣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勞動人民利用這些圖案進行人文倫理的道德教化。以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傳統紋樣藝術教授為例,中國文化長久以來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印象和熏陶,倡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傳統紋樣也借助于民間傳說,文化典故及各類戲劇內容來宣傳中國固有的忠孝節義、助人為樂,勇敢熱情,表達對他們的贊揚和敬意等。這些紋樣圖案的繪制常常出現在普通人的服裝,家里的裝飾物如窗花,貼紙等,及各類祭祀品等不同的物件上,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教育民眾向善棄惡,倡導人們互相幫助,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向往美好的感情,追求豐富的生活等,起到了較好的教育作用。傳統紋樣藝術以具體的外在形式存在于民間藝術中,在不同的場所發揮著不同的功用。
3、傳統文化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目標一致
《新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主要關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說通過傳統文化教學活動,努力使學生在情感態度、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學生心理和行為的良性發展。” 中小學教育階段是一個人在教育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全人格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小學人文教育承載著教會學生審美觀的基本任務,因此,中小學學科課程要充分體現出其智育作用,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練習,培養中小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和抽象的思維能力,使得學生技能了解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文學、美術及音樂作品的精華,又能通過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心靈手巧,通過這些活動,表現出中小學生的創造性和發散思維。中小學生在傳統文化教學中能夠陶冶情操,增加情感體驗,從小培養學生的情趣和感性認識水平。將傳統文化教育引入中小學課程中,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規定,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內容的豐富性,是對學生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化和熏陶。通過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中小學生可以從心理,文化、品德及思想方面得到較大的提升,因此,傳統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礎素質教育。
三、結束語
五千年中國文化的積淀使得我們有極其豐富而精彩的民族文化,而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貴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重人輕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體的實用精神,義以為上的重德精神,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有容乃大的開放精神等都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后代們需要具備的精神所在。教育是教化人們獲得科學知識和人文精神,因此,中小學作為祖國未來一代培養的教育陣地肩負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責任,也肩負著保護和傳承傳統文,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z].2006—09.
[2]馮友蘭.論中國傳統文化[M].上海:三聯書店,1987.
[3]金耀基.中小學教育從傳統到現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何靜,何懷仁.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2.
[5]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