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松
教師在改作業的時候,發現部分學生將“搖”“遙”“瓣”“辯”“辨”“辮”弄混淆。我發現混淆的同學比較多,應該在課堂上給予辨析。
上課了,我先將“搖”“遙”書寫在黑板上,準備按照以前的方法,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提手旁的是“搖晃”的“搖”,走之底的是“遙遠”的“遙”。我剛說完,有位聰明的小朋友舉起手說:“老師,我想說一下我是怎么區分的?!闭媸且庀氩坏桨。袑W生能夠用自己的方法區分出來,那不是更好的方法嗎?我就讓這位同學站起來,說一說她的想法:“‘搖晃要用手啊。沒有手,怎么將我的一件東西‘搖起來啊,那理所當然的,‘搖晃的‘搖就應該是提手旁。‘遙遠的‘遙,那是看得很遠,需要用腳走,才能走到很遠的地方,所以是走之底?!蔽译S之給予表揚:“能夠用心思考,結合字的偏旁來區分形近字,想法很好,這樣記起來就容易多了?!彪m然有的同學對于很遠的地方要走提出質疑,認為可以坐車等,但這些都與區分形近字關系不大。
這么好的學習機會,我為什么不把容易混淆的“瓣”“辯”“辨”“辮”也“請”出來,讓學生們區分呢?隨后,我就在黑板上寫下“瓣”“辯”“辨”“辮”這幾個字,“剛才的那位同學能將‘搖和‘遙區分開了,你們誰有辦法能將這四個字也區分開呢?”
片刻寧靜之后,有一位學生舉起了他的小手說:“老師,我是這樣區分‘辯和‘辮的。我們開辯論會,要用嘴巴來說話,所以兩個辛的中間是個言字旁,‘辮子是女孩的專利,扎辮子要用到膠圈,膠圈就像絲一樣,所以是絞絲旁?!薄澳恰婧汀昴??”又是片刻的寧靜,學生們各個歪著腦袋,冥思苦想。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只小手舉起來說:“老師,‘花瓣是一片一片的,和我們水果中的桔子、柚子一樣,是可以分開,分為一瓣一瓣的,所以中間是瓜。”
“看,我們的同學多么的聰明?。∵@些字,只要大家都能夠靈活記憶,就能夠很快地將它記下來。其實,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老師希望大家在學習漢字的時候多動腦筋,巧記漢字。這樣,我們的學習就會變得更有樂趣。”
在新課標中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材料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相結合。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所產生的創造性的火花,順勢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臺,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識字。學生在課堂上成為“發現者”,獲得了心靈上的滿足,從而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和探索新知的熱情。
同時,新課標中還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作為漢字的主要特點、漢字教學的獨特資源,字理成為設計識字教學體系或采用教學方法的依據。對于有些特點鮮明又不易記憶或容易混淆的字,適當分析字理,不失為有效高效的方法。例如,識“瓜”字,如果將音、形、義分開字形,讓學生單獨記字的筆順,學生在書寫中往往會漏寫其中提和點,誤寫為“爪”。但是,如果按照字形內部的結構進行教學,外面是藤蔓,內部是瓜果,所以為豎提,點,不能為豎。
從本質上來講,讓學生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識字就是尊重認知規律的表現。但我們的識字教學有時候卻在違背兒童的認知規律,事倍功半。其實,認字的過程和認人是同一個道理。假如在一家三口中,我們只認識媽媽,不認識爸爸和孩子,如果把他們三個人分開,我們仍然只認識媽媽;但如果他們一家人親親熱熱地在一起,我就可以通過媽媽猜出爸爸和孩子,從而進一步認識爸爸和孩子。和他們見面的次數多了,即使一家人再分開,我們也能認識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