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山
【摘 要】數學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回到學生現實生活中去的循環往復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才能全面、和諧、愉快、自然地成長和發展。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
【關鍵詞】實際情況 教學方法 興趣 學習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本人充分發揮自身的特有的剛勁,不斷融入學生當中,思想上比較接近新一代人,處處為學生著想。生活中、學習中、課堂中,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和親人來對待,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癥下藥。本人獲得了不錯的成績,畢業班的成績獲得了本區前茅。回頭看一看,總結如下。
一、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學生實際的需要是教學目標的出發點。以教材大綱為依據,結合學生的實際,堅持目標的總體性、層次性和系列性原則,分別制定整體教學目標和分層次的教學目標。具體做法是,對學習困難學生要求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方法,會做基礎題,發展基本能力,對數學有初步的認識。對中等生要求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舉一反三,發展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逐步轉化差生為優生。對學習有優勢的學生要求深刻理解知識,熟練掌握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啟迪思維,培養創造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主,以教材為輔,學生實際的需要是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用分層次結構,如A、B、C形式或選作題與必作題。
教學內容的處理以學生實際為依據。數學教學內容是指教學活動中具有實質性的因素,是完成教學目標的素材,它是一定的知識、能力、思想與情感等方面的內容組成的結構和體系。教學內容應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習的過程就是認知、感受、體會的過程。教學內容就是從未知到已知。新的知識就是在舊的知識上發展過來的,所謂新舊知識都是相對的,已知的知識由教師提出學生回答,半知的知識在教師啟發下學生做出回答,未知的知識在教師引導下和學生共同探究獲取。這就是說,數學內容實質上就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數學生活,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教學內容的核心。因此,我認為,要把數學問題的解決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讓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讓學生懂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再提出問題。例如,我們的探究性學習課題就是最典型的一種,讓學生探究,小組合作,發現問題,最終找出知識組成的規律。
二、一切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
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教師應該創造合適的條件,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體驗和思維方式,重新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教師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交流展開數學學習活動,而不僅僅是模仿、死記和練習。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進行合理的培養。可見,教師既要吃透教學大綱與教材,又要吃透學生,還要掌握未來教學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起點要定得準,又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前后聯系,學生就能對所學知識順利編碼、儲存,形成新的認識結構。就一節課的教學而言,教學起點就是新知識與學生實際的交集點。
教學過程是多樣性的。生活的多樣性也造成問題的多樣性,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樣性的。能解出問題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學生不管是用簡單的解題方法還是復雜的解題方法,都要鼓勵支持,問題的解決就是把復雜變為簡單。如解多元方程組常用加減消元法或代入消元法來解,即將多元方程通過上述方法消元成二元一次方程組,再消元成一元一次方程等。如多項式乘多項式的記法:(m+n)(a+b)=ma+mb+na+nb,m、n、a、b分別名為1、2、3、4,可記為13142324,1314一生一世,一下子就記住了。如我們在學習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時候,不等式組的解集可能出現四種情況,當兩個不等式組的解集都是大于某個數時如一個大于a,一個大于b(a>b),它的解是x>a。歸納為大大取較大,同理可得:小小取較小;大小取中間或無解。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只要肯想,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多樣性要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
三、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有信心,成為快樂興趣的主人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自信心是學習的源泉,課堂氣氛的和諧是教學的根本,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最終的目的。人各有千秋,學生的差異決定了每位學生對數學有不同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各種偏差和遇到各種困難,只靠效果評價機制是難以激發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相反還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必須要發揮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價值觀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的觀察,如舉手答問、搶答情況、小組合作討論,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時的參與程度,配合反饋信息,引導學生自評、小組長點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形式讓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和出現的偏差。通常采用肯定、贊美、激勵等形式,使學生主動去彌補不足,調節自我情緒,振奮精神積極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努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贊揚性評價,這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克服消極或悲觀情緒。
教育就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人才的培養就是個性化的教育。全面健康的個性化教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知識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優化教學過程,力求達到學生與教師共鳴,學法與教法共振,知識與能力辯證統一,認識與情感的同步發展,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