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喜珠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閱讀在小學語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閱讀是促進學生心智能力發展的必要過程
閱讀有利于發展小學生的多種心智能力,如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皮亞杰認為,由于先天的遺傳和后天的作用,每個兒童會形成他自己的認知結構,當原有認知結構可以包容外界信息時,主體就把新信息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去。當原有認知結構不能包容外界的信息,主體就會改造自己的認知結構,以此來適應新的情境。閱讀過程是兒童的認知結構適應外部世界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能獲取相應的知識,發揮相應的才能。
二、閱讀是學生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它顯著的特征是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傳播形式多樣化。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已經成為人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由書面語言組成的閱讀材料在信息的傳遞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閱讀能夠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大量吸收外界的信息,使人的視野開闊了千萬倍。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獲得自然、社會、人生等多方面的知識,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尊重世界各國的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從而從一個“生物的人”成長成為一個“社會的人”。
三、閱讀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
閱讀教材大多是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都包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文心雕龍》中有一段話:“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無情物”,而是作者感情激蕩、噴涌而出之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透過文字,領略到作品的意境美、人性美以及語言美、結構美,情有所動,理有所悟,道德感、理智感都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四、閱讀是作文和口語交際的重要環節
閱讀是吸收和內化的過程,作文和口語交際則是語言運用和外化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中能掌握大量詞匯、各種句式和表達方式,同時通過閱讀擴充知識,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獲得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能力,就能自如地駕馭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各種素材。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那么,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閱讀教學呢?筆者有以下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
一、設身處地,感悟文本
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獲取文本所表達的主觀感受,體驗作者的內心情感,理解與轉化文本展現出來的見解和智慧,最終充實豐富的精神世界。而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自己必須先有充分的感悟與體驗;要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必須先有心靈的震撼。只有教師深入文本,調動自己對生活的積累和感受,使文本更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才能在閱讀教學中以自己的激情和熱情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思緒翻飛、情意激揚,使閱讀教學成為一條心靈碰撞、精神交匯的生命之河,才能幫助學生樹立具有時代精神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但是,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認為課本中所選擇的文章是名家名作,對其表達的感情或觀點很少有異議。更嚴重的是個別教師迷信教學參考書,將參考書中關于中心思想、段落結構等分析,在課堂上“轉嫁”給學生。試想,教師自己都沒有與教材充分對話,有可能把閱讀課上得生動形象嗎?
二、平等交流,求同存異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文本的價值體現在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之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交流過程,必須以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為前提,應該是學生個體與文本直接的、自然的、親密的接觸。而目前小學的語文課堂,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師的“話語霸權”,小學生或者是只聽講不說話,或者是只會說與教師一樣的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事實上,學生在閱讀了文本以后,必然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關于文本的交流,應當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教師要真誠地面對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啟發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化解讀,同時注意價值取向。需要注意的是,一問一答不叫交流,教師和少數尖子生唱獨角戲也不是交流。交流應該是師生、生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你有來言我有去語,應該是相互評價、相互贊賞、相互批判和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對學生在感受、認識上的不同,教師在處理時要注意三點:第一,關注、鼓勵學生的個體感受。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首先必須采取多種措施來促進學生進行個性閱讀,從而產生獨特的個性見解,只有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交流才有意義;第二,鼓勵學生有不同觀點、不同感悟進行交流、碰撞,通過碰撞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在頭腦中建構知識體系;第三,允許求同存異。語文閱讀很多時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個性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教師大可不必給學生做裁判、分對錯,只要沒有原則性、知識性的錯誤,就讓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這種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有利于學生從小形成一種觀念:解決問題的答案不會只有一個,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可以走。這對小學生的人生肯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精略結合,整體把握
一篇文章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句、段、篇的結構和恰當的表達方法來顯露的。在實施語文新課程中,要注重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總體感受,以及對語言的積累和表達方法的借鑒。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該對文本進行通篇略讀,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張志公先生在《怎樣鍛煉思路》一文中說:“作者的思路是他對客觀事物怎樣觀察、理解、認識的反映。客觀事物反映在作者的頭腦里,經過觀察、理解、認識的過程,形成了他對這種事物的印象、看法、態度或感情。把這些印象、看法、態度或感情理出個頭緒來,就是所謂思路。”換言之,就是作者在寫文章時進行立意和謀篇的思維之路,是寫作時構思文章的關鍵,是閱讀時理解文章的重點。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確理解作者的看法、態度或感情。其次要理清文章的結構布局。如果說,材料解決了“言之有物”的問題,主題解決了“言之有理”的問題,那么,結構布局則是解決“言之有序”的問題。材料猶人之“血肉”,主題似人之“靈魂”,結構布局像人之“骨骼”。沒有堅實健壯的“骨骼”、血肉,靈魂就無所依附、寄托,沒有完整、勻稱的結構,文章就不能動人生輝。因此,整體閱讀離不開領悟作者怎樣布局謀篇,研究文章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這些組成部分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所以,在實施“整體把握”時,必須多方兼顧,充分利用教材潛在因素,精心設計,促進課文內容、思想與結構“三維”的整體把握和有機融合。
在對作者的寫作思路和結構布局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再進行精讀。這里說的精讀是仔細地讀。通過精讀可對文本有比較深入的理解。精讀應當揣摩探究,有時還要咬文嚼字,并通過聯想和想象,深入體會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形成自己對文本的判斷和評價。我們要摒棄傳統閱讀教學中對內容過于煩瑣的分析,缺乏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肢解課文;不用“字詞教學、逐段分析、歸納中心”的程式化教學套路。
四、多讀感悟,積累運用
閱讀教學中大量的活動無疑應是學生自己的讀,因為個性化的理解、體驗、感悟只有在閱讀中才能實現。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讀的時間,課堂上教師要少分析,少提問,包括關于“怎樣讀”的談話也不宜過多,而要用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在課堂上要形成一種氛圍,讓學生細細地讀書,靜靜地思考。同時要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提高讀的水平。小學生年齡小,對反復閱讀難免會產生厭倦情緒。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形式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朗讀、默讀、誦讀穿插;自由讀、個人讀、集體讀交替;引讀、聽讀、品讀、分角色讀變換。通過教師示范、同學評議、必要的技巧指點等方法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要加強讀寫結合。一方面,讓學生從讀學寫,讀中悟寫,另一方面,通過適當的寫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領悟和對表達方法的掌握。在運用中,建議加強綜合運用,減少單項訓練。因為語言總是用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的,純粹的訓練不符合語言運用的實際。至于在運用練習中要根據學段的不同特點,突出運用的重點,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