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達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主要指的是到一個社會或者民族在數百年的長期發展歷程中,人們在從事生產勞動時,形成與之相關的經驗、文化的一種集合。同時它也代表了在某一段時期當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狀態,所以它是對曾經過去一段歷史的回憶,也是一種文化延續的象征。西藏,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特的氣候條件,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包括宗教、服飾,飲食、習俗等文化形式。另外,一些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魅力,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來參觀旅游。因此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下義不容辭的責任,采取旅游開發是目前一種普遍方法。但是在具體實施中卻引起了一些問題。這就導致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出現了很多的矛盾。在此筆者針對該問題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 遺產 旅游 開發 矛盾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077-02
一、對當前西藏的文化現狀進行分析
1.西藏傳統的文學文化
文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文化載體,可以從多方面來展現某一地區的民風、民俗等特點。同時文學有多種題材形式跟表現手法,例如:童話、傳說、詩歌、戲劇等等,因此它更容易多角度表現人民生活、以及思想感情。藏族藝術中《格薩爾王傳》是舉世聞名的戲劇作品,在文學領域首屈一指,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文成公主入藏》等文學作品,展現唐朝時期,中原跟吐蕃聯婚時的盛大場景,同時準確地表現出當時朝代的繁盛,以及人們具體的生產、生活方式。它全面地涵蓋了整個社會的風貌,給后世留下眾多的參考資料。同時藏語也是為數不多的可以用本民族的語言記載歷史的語言之一。因此優秀的藏語言成為了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也是西藏文化得以傳承的根基。
2.西藏傳統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跟人們的生活也是息息相關。主要包括傳統手工藝、藏醫學、飲食等領域。其中某一項民俗文化的背后,都承載了人們對于生活、生產的理解。很多的手工藝品,工藝程序復雜,技術獨到、風格獨特,因此展現了藏族人民的民族特色。很多商品都已經走出西藏、走出中國,甚至成為世界知名品牌。藏歷也是獨特的歷法體系,根據月亮的變化來推算年、月、日的周期變化,同時根據這些確定舉行舉辦關宗教活動的具體時間。
3.獨特的佛教文化
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西藏,再傳播到中國其他地區。因此西藏地區的佛教較之國內其他地區,經過歲月的洗禮,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宗教文化。同時也帶動了一系列的與之相關的飲食、服飾、活動、祭祀文化的發展等。其中的佛經具有研究價值,它對今生來世、彼岸此岸的詮釋,影響了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行為、思想等。這些都構成了當今獨特的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它對現代的人們仍然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二、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的必要性
1.當前的旅游熱風潮
正是因為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獨特的魅力,近幾年來西藏旅游開發也逐漸變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同時也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目前的旅游開發商跟遺跡愛好者都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一個重要的機會,因為這可以有效地傳承文化。從該方面分析,實行旅游開發對西藏文化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一旦旅游開發不當,尤其是傾向于商業因素,則很容易扭曲旅游業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的本意,因此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矛盾。目前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來對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進行旅游開發。
2.對國內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分析
隨著當前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道德素養也有所提升,因此越來越注重文化底蘊對人的培養作用。從當前的實際現狀分析,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旅游開發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兩方面:學術研究跟實際操作。學術研究方面的重點在于探究旅游開發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實踐操作方面,則應對出現的問題,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目前的非物質遺產旅游業中,商業化氣息過重,因此就建立文化館、博物館等,使其成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象征,而不是一種商業化的縮影。這也是將非物質文化變成有形產品的一種有效途徑。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跟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
1.非物質文化遺產跟旅游開發相互促進
文化的深度跟廣度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的繁榮又會提升文化的價值。兩者之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從深層次分析,旅游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旅游業的繁重與衰退,也關系著文化傳承是否順利。過度重視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則會影響非物質文化的有效傳播。因此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矛盾關系。
2.非物質文化促進旅游業發展
旅游項目中涉及到的自然景觀跟人文景觀,都可以成為非物質文化的有效載體。自然資源的風貌,涉及人們對景觀的修飾、美化、改造等方面,因此自然跟人文也是緊密聯系的。非物質文化可以以任何一種形式展現出來。非物質文化含量越高,其展現出來的旅游項目就會更加具有特色,同時還可以產生附帶的審美情趣、思想文化等等。
3.旅游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旅游開發為游客提供了近距離接觸文化、感受文化的條件,以此來增強人對文化的感性認識,同時加深游客的文化認同感。同時適當的旅游開發有助于搶救民族文化,使原本的文化功能在新的時代下,注入新鮮活力,煥發出獨特的光芒。例如可以改編藏戲,使其更具有時代特點。
四、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進行旅游開發時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獨特性
西藏本身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在這片土地上,也孕育出了燦爛的文化。這其中含有物質文化跟非物質文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進行保護,較容易進行。但是對于非物質文化,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心血,采取特殊的方式。而且由于地域不同,環境不同,因此在不同地區采取的保護措施也是存在差異,在其他地方取得了成果的開發模式,也不一定適合西藏。因此就需要因地適應,來保障旅游開發的正常實施。
2.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是它能在將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同時《世界遺產公約》中也強調,遺產申報中必備一個環節就是需要具有原文化的特質跟生命力。但是在目前的很多旅游開發項目,多度地重視商業化、利益性,因此忽略了非物質文化本身的相關特點,使得非物質文化發展周期短,破壞性大。非物質文化的原真性體現了非物質文化的核心價值。同時,跟其他的旅游開發項目相比,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才是旅游開發中的核心競爭力。當前西藏的非物質文化更應該保證其原真性,這樣才能發揮出更顯著的作用。不但更加吸引游客,同時還可以更好地創傳承其非物質文化理念。一旦原真性遭到破壞,那也就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特色,這樣就跟其他的開發項目沒有區別,因此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獨特競爭力。同時原真性的破壞意味著文化傳播的根基遭到重創,不僅當地失去了作為支柱的旅游產業,對于文化本身而言,這也是一種無法彌補的損失。
3.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
西藏土地遼闊,因此在這片土地上產生的非物質文化具有的形式多種多樣,分布較廣。因此,對于旅游者而言,走遍各地,去體驗文化魅力是不可實現的,因此就需要將非物質文化跟地域文化相結合,使其成為一種區域文化。該種措施,并沒有將文化與地區割裂開來,而是將兩者緊密聯系,確保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依存,相互發展。整體性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在某些地區建立博物館、展覽館,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以實物的形式展現出來,它并不會單獨存在,而是以整個的有機體存在。當前相關的主題公園便應用了這一思想。因此就可以將非物質文化完整地呈現在參觀者面前,通過有形的、真正存在的事物,來表現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特點。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前的具體情況,做到因地適應。在西藏地區,更加結合當前的風土風情,社會環境,進行布局安排、規劃設計,使其達到最佳效果。
4.確保非物質文化具有高度的可參與性
當前的參與性在實際的旅游開發中難度較大,因此就更需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一般情況下,游客都是被動地接受文化,因此無法達到最佳效果。在當前的旅游開發中,就需要增強相關活動的樂趣性,確保引起游客的興趣。在達到旅游開發獲得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確保游客獲得對文化深層的理解。西藏地區有一種獨特的編織手工品,可以邀請游客參與編織過程,體會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對于游客而言,也收獲了一次獨特的文化體驗經歷。
5.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具有時代性特點
物質文化本身就是存在的,因此只可能具有古代的痕跡。但是非物質文化因其自身的特點,卻是鮮活的,因此更可以借助有效的方式進行傳播,更加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它并非是一件沒有任何生力的物體,而是跟社會環境、人文情懷息息相關的一種象征,它具有多種多樣的載體,因此更容易在當前的時代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盡管作為“遺產”,免不了具有歷史的痕跡,但是只要能夠參與到如今的生產生活中來,隨著自身的變化,其鮮活的生命力就會在這個嶄新的時代中,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尤其像藏戲、藏醫學、歌舞、文學等等,它會憑借自身獨特的魅力,傳播獨特的藏族文化。
結語
西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有效的保護傳承,進行旅游開發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案。但是需要注意遺產保護跟旅游開發之間的辯證關系,處理好存在的矛盾問題。要注意不可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義,同時也不可阻礙旅游業的合理發展,而影響了非物質文化的傳播。因此,目前就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正確解決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趙悅,石美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學刊,2013,09:84-93.
[2]韓富貴.基于旅游資源開發的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模式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01:67-69.
[3]姬梅,朱普選.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化模式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51-56.
[4]姬梅.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探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70-73+85+124.
[5]高芳芳.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藏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