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月虹
摘 要:進入21世紀,如何有效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成為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將從構建新課程下的品德評價觀、溫馨班級的建設以及如何加強及挖掘學科的德育滲透功能等方面來探討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對中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關鍵詞:新課程品德評價觀 德育滲透功能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098-01
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時期,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造就適應時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構建新課程下的品德評價觀
傳統的課程評價觀,評價方法上偏重成績和結果而輕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維度上偏重知識和智性而輕視學生的情感、意志和價值觀要素,評價功能上偏重甄別和選拔而輕視學習者的可持續發展,評價主體上往往只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式,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操行評定,只是幾個簡單的“優、良、及格、不及格”,這樣的評定不具體、不明確,無法通過評定形成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目的。從而在老師與后進生、學困生、雙差生之間人為的制造鴻溝,不利于學生的思想教育轉化。
而新課程樹立正確的評價觀:教師對學生評價的重點是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并建立自信;同時,主張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這就是要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態度、情感和合作態度、意志毅力、探索精神進行評定,使品德評價成為學生綜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體現德育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個體生命世界,促進學生人格的完整發展。
二、構建溫馨班級,促進身心健康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班級管理模式較多地采用了以教師為中心的管理方式,學習好的同學常常因為老師和家長的過分寬容,產生了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不良心理,對班集體漠不關心;中等生在老師“抓緊時間努力,你才能趕上前面的同學”的一翻鼓勵后,埋頭苦干起來,老師也放寬了對他們其它方面的嚴格要求和教育;自然而然,大掃除、義務勞動等活動也就成了后進生、學困生的“專利”了。
什么樣的班級才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呢?有人通過對中西方社會結構體系的研究表明:中國歷經幾千年的歷史風雨而長期保持穩定的結構,即便屢經戰亂卻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穩定家庭結構體系,因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民族內部向心力和凝聚力。班級的凝聚力體現在自己的班級人文精神和人文氛圍上。因此我認為應建立一種傳統倫理的班級文化:即把班級看作一個家庭單位,營造追求一種家庭的和睦氣氛,使班級成為每一位學生的“家”。
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在班級內部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活動,比如棋類比賽,編演課本劇或是小型的自編自導的晚會,使許多學習上不是出類拔萃的學生能在他所擅長的領域向同學們展示他的另一面,既樹立他的自信心,也幫助同學們對他重新的全面認識,從而強化了他對班級的親近感和歸屬感,也培養了其他同學積極向上的情感傾向和正確的人際關系觀。
另一方面班主任應改變過去班級工作流于“班主任指手劃腳當導演,幾個小干部忙忙碌碌當主角,絕大部分學生互不關心當觀眾”的形式。比如“值日班長制”、“輪流主辦班會”等各項班級工作管理,讓同學們在角色變換中加強自我控制、自我監督和自我完善。如果他們能夠在班級生活中實現自我意識的價值體現并擁有健全的人格與心理,那么我們的德育工作就事半功倍了。
三、采取多種靈活方式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與滲透
德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程。必須抓住課堂的主渠道在學科教育中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努力研究德育目標與中華傳統美德的結合點,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傳統美德揉和在學校的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春風化雨般地把美德的甘露浸潤到學生的心田,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每個學生的思想意識當中,逐漸內化為學生品質,提高學生道德水準。
這就需要我們創造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能激發靈氣的,能碰撞精神世界的人文環境與氛圍。在這里,不僅可以豐富師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學生的道德觀與情感觀;而且讓學生的靈魂受到洗禮,鑄造修身立世的基本能力和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面增強了抵制不良情緒的侵蝕與“搖頭”文字毒害的免疫力。
因此,我們可利用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建黨紀念日、紅軍長征、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南京大屠殺”等國恥紀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團、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義的重要日子和學校政教處舉辦的暑、寒假社會實踐活動,集中開展思想道德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寓美德教育于活動之中,引導學生發揮專長,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強化學生的品德教育。
四、合理有效處理解決學生早戀的問題
事實上自有早戀以來從就沒有什么錦囊妙計,可以使早戀問題迎刃而解。班主任首先要平靜面對早戀現象。把它當作正常的偶發事件,給予正確引導,使他們雙方的感情有了宣泄的途徑,逐步減輕內在的心理壓力。同時要理解及尊重學生的早戀行為,不要夸大問題的實質,更不應該把它上升到道德問題。我們應以平等者身份與學生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指導學生時不要把自己置于教育者的地位,而是以經歷、體驗過類似困難的長者的身份去幫助他們排除困擾,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只有用我們真誠的態度與學生真心地交流,才能幫助他們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培養他們追求理想的信心,既挽救了他們,又教育了一批人。
在我們優秀傳統道德中人生價值觀的積極因素十分豐富,諸如積極入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民族自尊、自信的愛國主義深厚情懷和為此不惜獻身的無畏精神,勤勞樸素的品格,重倫理、講道德的自覺精神和見利思義、崇德尚義的價值取向。而激發道德責任感是當前優化人生觀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只有有了良好的道德責任感,才能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2]《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1年10月24日)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