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詠梅
摘 要:思政教育是對大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目前高校對思想理論教育比較重視,但是沒有將情感教育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本文對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實施辦法進行具體的分析,希望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保證思政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175-01
一、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現狀
情感是人與生俱來的,人的成長和發展都受到情感的因素影響,是人對客觀世界所產生的一種反應,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這一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闡釋了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目前大學階段的情感教育狀況又是怎樣的?
1.過度強調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忽視學生情感需求
以筆者目前所在的高職學校為例,學生年齡大約在18~22周歲之間,他們身上具有著鮮明的性格特點:1.1心理年齡普遍偏低,情感方面的依賴感比較強;1.2相處模式比較開放、多元化;1.3對于情感體驗比較敏感,容易表現出情緒極端化;1.4對他人、對社會的情感表現不明顯。更重視從自身的需要、發展考慮,重視自身情感的體驗,排斥說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學校開設的課程多以基礎課程及專業理論、實踐課程為主,每周2-4個課時的思政課程也常被學生列入“可逃”課程,他們認為,“戒律化”的政治說教讓他們厭煩,很多思政課程要么晦澀難懂,要么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把情感教育簡單化,忽視學生發出的人格發展的信號
某些高校輔導員等學生工作者認為情感教育就是“老師照顧學生”,會投放大量的精力去服務于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扮演著服務者、咨詢者甚至“生活保姆”的角色,忽視了學生個體對于情感的體驗和需求。
大學生的價值體系逐漸構建形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感受和體驗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的體驗需求并給予滿足,成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考慮的問題。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當代大學生富于個性與創造力,但意志力較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弱
當代大學生身處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他們自信、張揚,接受新事物快,創新意識強烈,常常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部分大學生呈現出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點,使得他們不能較好地適應社會,有的甚至不能適應校園大環境;造成了他們經不起挫折、抗壓能力弱等各種問題。
2.思政教育工作者對情感教育認識不到位以至于對情感教育缺乏重視
輔導員職業定位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事務的管理者、服務者,但由于輔導員平時忙于學生事務工作的處理,以至于在學生情感教育方面做得不到位,另外,部分輔導員不熟悉“90后”、“95后”學生的思想特點,認為他們已經是成年人了,沒必要再緊抓情感教育了。在平時的工作中,與學生家長交流的情況比較少,或者與家長溝通方式不恰當,對學生不了解,更別談下一步的情感教育了。
3.創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有些學生不愿分享,吃不得苦,受不得屈,在日常相處中暴露了一些溝通不暢的現象,從而產生各種矛盾。作為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要能做到掌握學生的動態,培養大學生對情感的感受和體驗。對大學生加強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校園環境的和諧,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
1.優化思政教育工作者情緒情感管理能力,提升情感道德素養
1.1 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正確處理自身情感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以高校輔導員工作為例,輔導員擅于管理自我情緒情感、才能夠在工作中主導和調節情緒狀態,才能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情感教育才會有良好的開端。思政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顯性情感因素,善于用語言、行為、表情、語音、語速節奏、停頓來表達對工作、對學生的情感。
1.2 共情和適當的自我暴露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日常工作中,弱化“戒律化”的思政課程影響,少站在學生的對立面發表觀點,爭取做學生的意見領袖,多從正向的觀點出發,聚焦于可見的與可想象的未來。
2.賦予不含情感因素的工作內容以適當的情感色彩,加強情感交流溝通
一些看似不含情感因素的工作內容賦予適當的情感色彩,將是情感教育的新陣地。比如,高校輔導員每年都要做的“評獎評優”工作。在這項工作中,評選條件多已界定清晰,符合評選條件的學生也基本已經確定,如何在這項工作中實施情感教育呢?在這項工作中,一方面我們要對評審工作和參評對象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另一方面,對于獲選的學生和落選的學生也要進行感性的交流和溝通。
3.增強生活園區的情感教育功能,拓寬情感教育渠道
教育部24號令明確提出,高校輔導員的八項職責涉黨建、團學、就業、班級管理、教育教學等各方面,輔導員在履行這八項職責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既是學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又是學生的知心者、服務者和咨詢者,就是學校制度的堅決執行者,又是學生利益的堅定維護者。從時間上來說,這要求輔導員的工作不能局限于工作日的八小時;從空間上來說,要求輔導員增強在生活園區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開展在教學之余、細微之處。
4.社會重視、家庭配合、學校培養,三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近些年,我國情感教育研究多局限于中小學生,忽視了高等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長此以往,這種不重視情感教育帶來的社會問題會制約社會發展并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隱患。如果教育者更新教育觀念,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同認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有著科學的教育理念,完備的情感教育知識框架結構,那必將能使情感教育發揮積極作用,幫助大學生認識情感、調控情感、提升生命質量。另外,家校合作也是當代大學生思政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手段。所以說,加強大學生情感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作用,才能形成強大的情感教育合力。
思政工作者只有辨清方向,明確職責,將情感教育內化于心,提高自身的情感道德素養,提升情緒情感管理能力,注重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工作中的運用和總結,才能在工作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思政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魚霞.情感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