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蕊芳+申鵬+薛鳳蕊+周劍

摘要:為了適應“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潮流,促進我國生豬養殖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綠色、健康、循環發展,采用對比研究方法,將我國的生豬養殖業發展與美國、德國、丹麥的生豬養殖業發展進行對比,發現我國生豬養殖業存在散養比重大,規模化、專業化程度較低,市場交易方式傳統等問題。得出下列啟示,發揮散戶養殖潛力優勢,進行標準化程度養殖;進行生產專業化,提高生豬質量;提高生豬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優化生豬疫病防控體系;加強立法監督,完善生豬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創新生豬市場交易方式,進行產業化經營及一體化經營。以期對我國的生豬養殖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生豬養殖業;互聯網+;集約型;比較
中圖分類號: F326.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7-0331-03
近年來,我國生豬養殖業取得了很大進步,從2000年至2014年,我國的生豬出欄數由49 397萬頭增加到73 510.4萬頭,增加了將近50%;生豬存欄數由42 195.4萬頭增加到46 582.7萬頭,增加了10%。肉類總產量由6 125.4萬t增加到8 706.7萬t,其中豬肉總產量由3 905.2萬t增加到 5 671.4萬t,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為65%。但是,還存在著諸如散戶養殖比重大、規模化程度較低、綜合生產能力較弱、交易方式傳統等問題。與國外生豬養殖業的規模化程度、專業化養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筆者通過對國內外生豬養殖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我國生豬養殖業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生豬養殖業發展經驗,提出解決對策。
1國外生豬養殖業的發展現狀
1.1美國的生豬養殖現狀
1.1.1規模化程度高,存在大型規模化養豬場1950年前,受到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美國生豬養殖業的發展較為落后,養豬場總數僅為300萬個左右,平均每個養豬場生豬存欄數約有19頭。1950—2001年,由于美國的經濟實力增強,生物技術不斷創新,加強了優良種豬的培育等,以及政府的環保政策也對生豬養殖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生豬養殖業發展迅速,規模化進程不斷加快,豬場總數由300萬個左右急劇下降到8萬個左右,平均每個養豬場生豬存欄數由19頭急劇增加到766頭。21世紀以來,人們的健康養生意識加強,受市場規律作用、生豬疫病出現等因素的影響,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發展增速相對放緩,大規模養殖場數量和存欄比重穩步上升,整體波動幅度不超過10%[1]。
1.1.2專業化的生產模式,提質增效美國實行專業化養殖生豬,根據發展周期差異,將其分為受孕、產仔、哺乳、育肥4個階段[2]。專業化分工后的養豬場飼料系數是分工前的 1.65 倍,人工效率是分工前的4倍,總生產成本降低37%。2000—2014年,美國的平均產仔育肥率由8.85%增加到1004%,增幅為13.45%,中小型規模化養豬場、大型規模化養豬場的產仔育肥率分別增加到9.50%、10.52%,在飼料喂養、人工管理、生產成本等方面實現了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
1.1.3全自動生產性能測定系統,實現網絡化發展全自動生產性能測定系統,由美國奧斯本工業公司利用RFID電子耳牌辨認技術初次提出,主要任務是從一個群體中識別出個體,并進行測定和記錄,育種工作者通過獲得的數據,對不同生長階段的生豬進行對比分析[3]。與傳統的人工定期測定相比,擁有誤差較低、對生豬影響小、獲得數據全面、接近實際水平、反映問題真實等優勢。
1.1.4合同制的交易方式,降低交易風險美國的合同制交易方式是由Murphy Farms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主要包括2種類型,即生成合同和預定協議。首先由作為風險承擔著的生豬所有者制定合同,按照預定協議為生豬經營者提供種豬、飼料、藥物等,然后由作為風險規避者的生豬經營者執行合同,按照固定價格向生豬所有者提供勞動力和豬場設備,從而降低風險,提高效率,實現雙贏。
1.1.5頒布《新凈化水法案》,加強環境保護力度美國為了治理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2003年頒布實施《新凈化水法案》。該法案要求:生豬養殖場應該建立肥料監管計劃,存儲及處理安置要符合規定,如規定專門處置肥料的土地等。從法律上嚴格整治污染問題,并將污染源用直觀、具體的形式展示給生豬養殖戶,加強環保力度。
1.2德國的生豬養殖現狀
1.2.1家庭與工廠、適度規模與大規模相結合以家庭為單位的適度規模化生產與以工廠為單位的大規模養殖相結合,其中適度規模化養殖規模為1 000~1 200頭,大規模養殖規模為5 000~10 000頭,同時受到規模效應的影響,生豬養殖場總數在不斷減少[4],2000—2014年,德國生豬養殖場的總數由14.1萬家減少到2.6萬家,降幅為82%,規模化程度不斷加強。
1.2.2以州為單位,養殖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以州為單位的專業化生產及分工協作明確,生豬生產體系結構分層清晰,基本涵蓋種豬養殖、商品豬養殖等不同階段,保證資源利用最大化。飼料喂養、生豬生長狀態、污染物清理等環節均采用機械自動化與網絡化相結合的先進管理模式,提高效率,增加效益,降低風險。
1.2.3完善疫病防控體系,加強環保管制德國生豬養殖場的疫病防控體系較為完善,政府組織機構通過采取監管措施,加強監管力度,并不斷完善。宏觀層面,構建防控系統諸如報告制度、應急規劃、生豬糞便處理、嚴格消毒程序、監測方案等;微觀層面,從法律角度明確豬肉生產鏈、銷售鏈的具體內容,保證食品安全、提高豬肉質量。
1.2.4期貨交易,降低養殖風險德國生豬養殖業的期貨交易模式由歐洲期貨交易所于2009年提出,主要用于生豬期貨和仔豬期貨交易,利用生豬指數確定生豬期貨的最終交割價格,合約期限最長為1.5年[5]。采用期貨交易模式,避免由于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帶給生豬養殖者的風險,充分發揮其套期保值優勢,實現風險轉移。
1.3丹麥的生豬養殖現狀
1.3.1中小規模養殖,專業化較強丹麥生豬養殖業發展以中小規模養殖為主,生產經營方式靈活,專業化程度高,擁有專門的仔豬場、育肥場等,從生豬的生產到銷售,均有專門的場所負責,飼養10 000頭生豬平均僅需要3個勞動力,2000—2014年,生豬養殖戶數由2.4萬戶減少為2 391戶,減少比例為90%。
1.3.2良種繁育體系科學,疫病防控監管嚴格生豬育種科學系統,擁有健全的良種繁育體系,種豬繁育計劃——Dan Bred促使丹麥生豬良種繁育體系進一步完善。2014年,丹麥共有35個原種核心場及157個擴繁場,共培育出將近8萬頭良種母豬[6]。生豬養殖防御體系完善,豬肉市場監管嚴格,法律法規保障制度健全,嚴格禁止使用生長激素,并制定了嚴格的食品衛生標準和管理制度,豬肉產品使用、營銷、物流等環節均有詳細不間斷的原始記錄[7]。
1.3.3生豬養殖合作社及協會促進發展生豬養殖合作社及協會的經營服務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健康高效發展,其中生豬養殖合作社組織協調諸如育種、飼養、防疫等環節,生豬養殖協會由生豬養殖場、屠宰加工廠等組成,是促進養豬業與政府部門溝通的橋梁,如爭取政府制定政策、組織宣傳等,保障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
1.3.4重視環保,使得生豬養殖業實現循環發展丹麥從生豬養殖的肥料還田、化肥嚴格使用、定期抽查等方面,對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有效整治,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循環可持續發展。同時,丹麥還從無害飼料研發、制定新的標準等方面,如糞便排放標準、飼料使用標準等,促進生豬養殖業的綠色、健康發展。
2我國生豬養殖業的發展現狀
2.1散養比重大,規模化程度較低
我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進程開始時間較晚,2004年前,全國有1億多生豬養殖戶沒有實現規模化[8]。2004—2014年,年出欄在3 000頭以下的生豬養殖場(戶)數由10 787.98萬個降為4 951.29萬個,但在我國全部生豬養殖場(戶)的比重僅由100%減少為99.95%,可見生豬養殖散戶的比重依然很大。2004年,我國開始出現中小型規模化養豬場、大型規模化養豬場以及超大型規模化養豬場[9],至2014年,中小型和大型養豬場在我國全部生豬養殖場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 0.04%、0.01%,超大型規模化養豬場極少,我國生豬養殖業規模化程度非常低。
2.2專業化水平低,生豬質量有待提高
我國由于受到技術水平、綜合生產能力等因素的影響,生豬養殖的專業化水平較低,生豬養殖模式依舊以較為傳統的一體化養殖為主。2000—2014年,我國初步建立生豬良種繁育體系,豬場PSY值由10.67增加到15.92,增加比例為49%,但是能繁母豬存欄量由4 187萬頭增加到4 300萬頭,15年間僅僅增加113萬頭,增加比例為2.7%,生豬養殖的質量有待優化。
2.3環境污染問題嚴重,食品安全亟需解決
生豬養殖的環境保護及食品安全欠缺保障。目前,畜牧業的糞便排放總量為18億t,其中生豬糞便排泄物總量大于6億t,占30%,綜合利用率低于50%[10]。生豬養殖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為生豬糞便污染、屠宰污染以及飼養過程中使用添加劑等,影響較為嚴重的污染源是生豬糞便排泄物,生豬養殖戶不能做到及時有效處理。近幾年,我國生豬養殖的疫病發病率逐漸升高,種類較為繁多,如口蹄疫、豬瘟等,發病原因復雜多樣,擴散范圍廣泛,使得我國生豬產品的質量安全面臨威脅。
2.4市場交易方式傳統,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
我國生豬市場的交易方式仍舊以傳統的直接交易方式為主,生豬養殖戶將生豬現場銷售給收購者,由收購者進行銷售,或者養殖戶與消費者之間通過專業豬販中介進行交易[11]。2014年,我國生豬屠宰總量為23 653.3萬t,同比增長1.45%,而排名前3位的肉類加工企業依次為雨潤、雙匯、新希望,其生豬屠宰量分別為1 380萬t、1 330萬t、850萬t,分別占全國生豬屠宰總量的5.83%、5.62%、3.59%,這3家生豬生產龍頭企業屠宰總量共3 560萬t,占我國生豬屠宰總量的15.04%,說明我國目前市場上的生豬屠宰工作依然由散戶提供,集中程度較弱,龍頭企業對生豬市場的貢獻作用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
3國內外生豬養殖業對比
通過對國內外生豬養殖業發展現狀的對比分析,發現我國與國外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生豬養殖規模、綜合生產能力以及市場交易(表1)。
3.1發展規模
美國通過按養殖場面積給予補貼等政策縮減散戶數量,進行諸如喂養設備改進等技術創新以提升豬場生產經營效率,促進規模化養豬場的發展[12]。德國生豬養殖主要呈現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的適度規模化生產與以工廠為單位的大規模養殖相結合,取得規模效益。丹麥采用較為靈活、成本較低的中小規模化養豬場,便于政府集中管理。而我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進程起步晚,以散戶養殖為主。
3.2專業化程度
國外生豬養殖業發展擁有先進的專業化生產水平,生豬養殖戶及政府采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以及機械化與網絡化相結合的養殖模式。美國依據生豬生長周期進行專業化養殖,提高平均產仔育肥率及生產效率,降低養殖成本。德國采用專業化的分層生豬養殖體系,促進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增收避險。丹麥利用有限的人工勞動力在生豬養殖產銷一體化的基礎上進行專業化生產,提高了人均勞動效率。而我國對于生豬養殖業的專業化水平較低,良種繁育體系有待完善。
3.3環境保護
國外生豬養殖業發展善于運用法律手段,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從法律層面規定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內容的實施細則,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循環發展。美國通過制定《新凈水法案》嚴格控制生豬養殖業的污水排放及治理,德國規定未經處理的生豬糞便不得排入地下水源及飲用水區域,丹麥從飼料研發、糞便排放等方面嚴格進行監督檢查。而我國生豬養殖場對環境的污染嚴重,法律體系不完善,多為從農業、畜牧業等角度規定,行為主體的職責和義務較為模糊。
3.4市場交易
國外生豬養殖業在市場交易方面均采用新型交易方式,如美國的合同制交易、德國的期貨合約、丹麥的合作社及協會等,降低生豬養殖戶、生豬產品消費者等利益主體面臨的市場、自然災害等風險。而我國在生豬市場上的交易方式多為傳統的現場交易以及中介交易方式,職業豬販是溝通生豬養殖戶與購買者之間的橋梁,從而會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增加生豬購買者和消費者的風險,降低他們的收益。
4國外生豬養殖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4.1發揮散戶養殖潛力優勢,進行標準化規模養殖
我國的生豬養殖業中散戶比重大,規模化潛力優勢明顯。因此,我國應該通過財政補貼、政策支持等方式降低散戶養殖成本,建立并實施標準化養殖扶持項目,優化激勵政策,支持生豬養殖場的基礎設施改建,提高養殖水平及生產效率。同時制定并完善規模化養殖標準,積極引導散戶對生豬養殖場進行精細化管理,促使散戶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
4.2進行生產專業化,提高生豬質量
專業化的生豬養殖不僅可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還可以提高生豬的質量。因此,我國應該支持并鼓勵生豬養殖企業加強對專業化生豬養殖的重視,完善專業化的種豬育種場、生產性能測定中心、市場銷售平臺、飼料采購渠道、疫病防控體系等設施,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力度,構建成熟的生豬產品評估體系及銷售平臺,加強監管力度,實現生豬養殖專業優質發展。
4.3提高生豬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優化生豬疫病防控體系
我國生豬養殖業的環境污染源中廢棄物的污染較為明顯,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會對生豬產生疫病等不利影響,而且這部分廢棄物還具有資源價值。因此,我國應該提倡有機肥生產、政企合作模式應用,同時應采取政策補貼、優化生豬養殖區域布局等措施,提高生豬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以及病豬死豬無害化處理率,從而優化生豬疫病防控體系。
4.4加強立法監管,完善生豬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生豬產品的質量安全逐漸引起社會關注,而我國關于這方面的法律監管體系還不完善。因此,我國應該加強立法,堅持生產與管理相結合,構建生豬生產、養殖、銷售等各個環節有機結合的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及全產業鏈信息管理體系,提高執法效率,建立大數據庫信息平臺。同時應對飼料、獸藥的使用及推廣進行嚴格管理,建立規范使用標準及法律法規,不斷提高生豬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4.5創新生豬市場交易方式,進行產業化經營及一體化經營
我國生豬市場交易方式與國外相比較為傳統,風險較大,龍頭企業的帶動力不強。因此,我國應該加大對新型生豬養殖主體的培育力度及扶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建立養殖基地,采用合同制的訂單交易模式,進行以龍頭企業為主導、農民合作社協助及政府保障的一體化生產,在交易的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合同制和期貨制相結合的交易方式,如針對生豬產品的銷售可以采用期貨制,由消費者與生豬養殖戶之間簽訂期貨合約,以需定產,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1]陳佳. 養豬人必讀:這篇文章把美國生豬養殖產業說透了[N/OL]. (2016-06-20)[2016-10-15]. http://www.chinabreed.com/pig/develop/2016/06/20160630705682.shtml.
[2]李冉,陳潔. 美國生豬養殖業現狀、特點及發展經驗[J]. 世界農業,2013(5):13-17,26.
[3]方逵,王娟. 關于國外生豬養殖信息化模式探究[J]. 豬業科學,2009,26(5):18-21.
[4]趙黎. 德國生豬產業組織體系:多元化的發展模式[J]. 中國農村經濟,2016(4):81-90.
[5]倪德斌,王志剛,王楚端,等. 德國養豬業考察報告[J]. 養殖與飼料,2013(10):1-7.
[6]何偉志. 赴丹麥,瑞典畜牧業考察報告[J]. 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6):55-61.
[7]黃偉忠. 丹麥生豬產業發展與質量安全監管[J]. 中國畜牧業,2014(16):55-58.
[8]許彪. 我國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演變模式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15(2):21-26.
[9]廖科. 規模化養豬場的品種選育與改良[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2):73-74.
[10]孟祥海. 中國畜牧業環境污染防治問題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11]傅琳琳,黃祖輝,徐旭初. 生豬產業組織體系,交易關系與治理機制[J]. 中國畜牧雜志,2016(16):1-9.
[12]賈新剛. 中美生豬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D].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