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全 劉世蓉
摘 要 糧食規模種植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由之路,為了加強對綿竹市種糧大戶的服務,促進全市規模種植戶的發展,在平常工作中針對綿竹農村農業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
關鍵詞 糧食種植;大戶發展;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8
1 糧食種植大戶蓬勃發展
1.1 發展規模逐年擴大
一是戶數增加。2010年綿竹市申報2 hm2以上種糧大戶3戶,2011年種糧大戶21戶,2012年種糧大戶53戶,2013年種糧大戶101戶,其中3.3 hm2以上85戶,2014年種糧大戶增加到114戶,2015年141戶,并出現4戶67 hm2以上的大戶。據調查,還有一些農民也想加入到規模種植戶行列中來,呈現出戶數顯著增長的態勢。二是租種耕地面積增加。2010年16.7 hm2,2011年32.3 hm2,2012年668.4 hm2,2013年綿竹市種糧大戶租種耕地總面積
1 592.3 hm2,據現有大戶計劃規模調查,2014年租種耕地總面積1913.7 hm2,擴大321.6 hm2,2015年達到2650.7 hm2。
增長幅度還在不斷增加,可以預見今后規模種植戶數、面積還將有大幅的增加。
1.2 種植模式多樣化,小麥比例下降
2012年以前,種糧大戶種植模式以上稻-麥水旱輪作為主,隨著糧經復合模式的大力推廣,小春種植以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大幅度增加,同時大春種植玉米的現象開始出現,形成多種模式共存的格局。到2015年,規?;N糧食土地面積2 650.7 hm2,其中種植稻-麥面積僅為450.7 hm2,菜-稻-菜面積達到1 333.3 hm2,玉米-小麥面積為87.5 hm2,稻-藥面積30 hm2,同時出現了稻-藥-菜、玉米-藥材、玉米-藥材-蔬菜等其他模式。規模種植小麥面積雖有增加,但占耕地面積比例下降,2010年規模種植小麥面積占規模戶耕地面積的90%左右,到2015年,僅占38.3%。
1.3 以種植糧食為產業的專業合作社大量興起
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它采用統一購買投入品、統一技術、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五統一”生產經營方式,更加高效地利用各種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提高了銷售價格,能實現利益最大化,所以種植專業合作社大量興起,截至2015年工商注冊規模種植專業合作社141家。
1.4 農機數量更足、種類更齊
一是數量增加。2012年全市專業規模種植戶和專業合作社共擁有插秧機40臺、收割機13臺、拖拉機1臺,共計54臺農機。2013年擁有插秧機83臺、收割機6臺、育秧流水線機3臺、其他農機49臺,共計141臺,較2012年增長165%。2013年,每667 hm2耕地面積配置農機總數59.0臺,比2012年增加5.1臺。二是種類增加。2012年只有耕整機、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5類,到2013年,機插秧育秧流水線一體機、開溝機、烘干機等多種不同功能的農機開始出現,逐漸涉及糧食生產的各個主要操作環節,農機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綿竹市糧食規?;N植的規模種植戶數和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呈現出數量的增長;同時,生產模式向多元化發展,組織生產經營方式正在向合作社變革,生產手段正在向機械化邁進,呈現出規模種植戶質量的提高,突顯出綿竹市糧食種植大戶生機蓬勃,糧食規?;a發展勢頭強勁。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種糧大戶標志著綿竹市現代農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的起點站,種糧大戶自身、社會環境、生產條件存在明顯不足,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顯示出發展阻力較大。
2.1 自身問題
一是業主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系統專業知識缺乏。種糧大戶主要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民,他們接受基礎教育相對高于普通農民,但文化素質仍然偏低,農業專業知識嚴重缺乏。據調查,2014年高中文化以上的業主為僅有6名,初中文化26名,小學文化57名,小學以下25名,分別占5.3%、22.8%、50%、21.9%;農廣校畢業生1名,與生物相關的中專以上的畢業生2名,與農業相關專業系統知識的業主共3名,占總數的2.6%。
二是業主經濟實力普遍較低。資金積累主要來源于外出打工積累資金、農機服務積累資金等,資金總量高于普通農民,但相對于農業規模化投入需求普遍不足。據2013年底調查,已貸款或借款的大戶高達38%以上,有借貸需求的高達85%以上。
三是規模生產經營管理經驗普遍缺乏,管理能力普遍較低。農業生產經營需要系統設計和全程實時監控與管理,但管理經驗缺乏,管理能力偏低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是首次進入規模化種植糧食的表現尤為突出。規模不適度,過大;種植品種盲目,出現品種與市場需求脫節;資金使用安排與季節需求脫節;勞力、機具與茬口安排脫節等農事操作基礎管理問題普遍存在。
2.2 生產條件差
一是田間條件差。種糧大戶承租的土地大部分是瘠、薄、邊、遠、角和低洼等類型,水利設施設備不完善,排灌不方便,一旦出現干旱或暴雨,災害嚴重;機耕道不健,全交通運輸不方便,機械作業受阻。
二是晾曬烘干及臨時倉儲條件嚴重不足。一旦收天不好,糧食堆漚腐爛、發芽的情況時有發生。2013年,大春許多農戶只能低價銷售濕谷,又遇市場疲軟,銷售困難。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出現過不同程度發芽霉爛大戶有36戶次,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1.5萬元。
2.3 規模化生產技術嚴重不足
農業部門研究推廣的高產技術很多,產量很高。以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為例,產量確實高,每667 m2產量已超過700 kg,但僅移栽就需要勞動力3~4個,純收入不高,種糧大戶基本無法應用。目前,除機插秧栽培技術外,幾乎無特別適合規?;N植的技術,更無為種糧大戶量身研制的栽培技術。
2.4 社會環境問題
各級黨政、社會各界人士對發展種糧大戶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重視、關心不夠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鎮村尤為突出。據統計,各鎮村發展不平衡:2013年有規模種植戶和規模種植面積的鎮鄉15個,無規模種植戶鎮鄉5個,其中什地鎮戶數最多每667 hm2耕地產生規模種植戶7.8戶。不平衡的原因有區位差異、土地條件差異、外出打工勞動力比例差異等多種多樣,但最重要差異是是否形成了發展規模種糧的社會氛圍。通過走訪得知,只有各級認識到發展種糧大戶對加快綿竹市農業現代化步伐具有重大意義的,開展了種糧大戶政策宣傳、有政策措施扶持的鎮才有種糧大戶的產生;政策宣傳到位、扶持措施有力的,形成了有利于發展的社會氛圍,種糧大戶產生就快,數量就多。
3 結語
種糧大戶是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雛形,將會成為現代農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其發展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綿竹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因此,各級黨政及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充分認識發展種糧大戶的重大意義,加大宣傳力度,制定和落實好從中央到本級政府扶持政策,營造一個有利于種糧大戶產生和健康發展的社會氛圍;開展職業農民培育,提升種糧大戶(含潛在的)自身農業專業素質,增強生產經營能力;出臺便利融資政策,解決資金問題;耕地改造項目和科技示范項目向種糧大戶傾斜,改善生產條件,催生種糧大戶,促進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