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鵬++孟雪靖
摘 要 分析三都縣山地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完善現代山地綠色生態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現代農業服務保障體系、現代農業信息化工程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 山地;高效農業;現狀;對策;三都縣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46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穩步推進,對廣大的山區農村而言,發展山地高效農業是山區農業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促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徑[1]。貴州省三都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其獨特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使得發展山地高效現代農業非常必要。立足于三都縣的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山地高效農業,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三都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現狀
1.1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
2016年三都縣完成農業總產值28.3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農業增加值為14.8億元,同比增長8.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550元,同比增長13.5%。從農業發展的各業來看,種植業的發展相對穩定,其中糧食作物的總產量為10.11萬t,總產值為2.47億元,均與2015年持平;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總產量為61.98萬t,總產值為9.97億,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與2015年相比略有下滑。畜牧業的發展勢頭良好,2016年全縣大牲畜年末存欄13.36萬頭,同比增長3.5%,肉類總產量達到37900t,禽蛋產量3890t,水產品產量2350t。畜牧業總產值達11.8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1.7%。
1.2 農村工程建設穩步提升
近年來,三都縣政府始終堅持農業富民的發展理念,努力培育果、菜、畜、茶等特色高效農業產業,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2016年共完成“185工程”2.43萬hm2,并建成“185”工程示范點109個,示范面積0.40萬hm2。在開展植保工程方面,做好了3個全國系統監測對象、5個省級系統監測對象的監測工作,完成了蟲草鼠害綜合防治3.03萬hm2,完成了紅火蟻普查和稻水象甲疫情的調查,并全面展開全國植物檢疫宣傳活動。
1.3 農技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大
在種植技術推廣方面,全縣完成雜交水稻推廣面積1.03萬hm2,雜交玉米推廣0.53萬hm2,作物測土配方施肥2.40萬hm2,并建成各種農業示范點120個。在養殖技術推廣方面,全縣共建豬改點109個,完成雜交改良母豬20 500頭,推廣雜交豬16萬頭;建羊改點共3個,雜交改良配種母羊共570只;完成池塘養魚、坑塘養魚57hm2,稻田養魚0.4萬多hm2。在農技培訓方面,全年出動技術干部4000多人次,完成了農業技術培訓250多期共4萬人次,培訓內容主要有無公害蔬菜和水果種植技術、糧食高產栽培技術、農作物病蟲統防統治技術、畜禽水產養殖技術和農機安全使用技術等。
2 三都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品牌效益較低
茶產業和葡萄產業是三都縣農業發展的兩大主導產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發展起步較晚,后勁發展缺乏活力,資金投入少,品牌效益較低。同時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缺乏整體與局部效益的考量,出現脫離市場需求、分散經營、跟風發展、盲目投入等現象,各區域各類農產品沒有特色和優勢,缺乏市場競爭力,產品效益呈現低水平循環。
2.2 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薄弱
三都縣的農田、果園、茶園、大中型養殖場等基礎設施整體較為薄弱,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不相適應。又受地形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自然災害頻發,致使當地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極大影響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嚴重制約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基礎設施存在歷史遺留問題,欠債較多,并且農橋、排灌設施老化,水系紊亂,水資源浪費嚴重[2],農田抗御自然風險的標準不高,全面實現農業設施現代化的任務十分艱巨。
2.3 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首先,三都縣的山地農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產業規模尚小,難以調動種植戶的積極性,管理松懈,導致經營失敗;其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的支持,農村工作局各下屬單位人員配置不足,專業技術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使農業科技創新難有突破,同時缺乏專項經費開展葡萄、蔬菜、畜禽等的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工作,農業產業轉型受到一定影響;再次,農業在形態布局、組織化程度、資源集約利用等方面發展不平衡,使得農業零星分散的經營方式還占較大比重,不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3 三都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對策
3.1 完善現代山地綠色生態有機農業生產體系
一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精準農業,高效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并持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加大農業生產集聚區建設,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現實生產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滿足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二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水果、茶、山地畜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三品一標”安全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3]。三是強化茶業、蔬菜、精品水果及生態養殖四大區域性主導產業的扶貧作用,扎實推進“生態鴿養+福豬工程+葡萄種植+茶葉種植+蔬菜種植+鄉村旅游+電商扶貧+培訓轉移就業+生態移民”三都扶貧模式,重點發展具有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特色品種,鼓勵貧困農民通過參與扶貧項目增收致富,并通過會員制模式打開高端銷售渠道,提升農民收益。
3.2 積極培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首先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貴州省健康茶科技有限公司、三都縣綠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同時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戶為基礎,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重組,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并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其次要加快水晶葡萄、茶、中藥材等農副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設,支持各類生產經營和服務主體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和扶持企業、合作社與農民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特色農產品就地深加工及交易,提高附加值。再次要構建和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強農超對接,培育一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講誠信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強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培養,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從事現代農業[4]。
3.3 構建完整的現代農業服務保障體系
完善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縣鄉兩級農業公共服務體系。一是繼續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堅持開墾與復墾并舉,加快全縣中低產田改造,完善基本農田區域水利、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重點建設骨干型水源工程和機耕道,加強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二是健全化肥、農藥銷售登記備案制度,加強對轄區內農產品產地周邊污染源尤其是重金屬污染源的監管,加大對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并加大對違禁生產、銷售有毒有害農業投入品的處罰力度。三是建立農業生產環境監管體系,建成一批固定監測網點,形成縣、鄉、生產地三級監測網絡,重點加大對土壤、水源、大氣等環境質量監測,形成對重點污染源、入河排污口等環境監管常態化。四是建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加強對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加大對農業科技、農業擔保、農產品市場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農民教育培訓的支持力度。
3.4 實施現代農業信息化工程
搶抓貴州省“十三五”時期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重大機遇[5],以信息技術為導向,加快推進全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設施等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涉農信息資源,開發農業信息數據庫,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抓好農產品市場供求和氣象災害信息的監測、采集、分析、預測和發布,提高信息時效性、準確性與安全性,形成覆蓋廣、功能強、高效穩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增強信息化對農業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同時要充分利用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加強農業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建立食品可追溯體系,強化三都原產地屬性,提升對溯源信息的采集、智能化處理和綜合管理能力,保障食品安全。此外,還要依靠互聯網+農業,適時發展訂單農業,大力推廣農產品電子商務,把三都特色的農產品推廣到全國,讓三都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趙巖.安順市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1):306-307.
[2]陸光海.貴州三都推進山地高效農業發展探索[J].新西部旬刊,2016(1):16.
[3]楊成.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5):181-185.
[4]韓貞康.貴州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的困境與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6,36(6):252.
[5]楊芳錫,陸健.加快推進從江縣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思考[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6,28(4):73,7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