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瓛
(貴州省貴陽市中共貴陽市委黨校 貴州 貴陽 550002)
摘要:文素養的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滯后性逐漸突顯出來,無法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需求。本文就是從漢語言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困境入手,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使用價值。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發展過程;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75-01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專門研究我國文學作品語言中所涉及的詞語和句法的學科,是承載我國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載體。通過對漢語言的學習,可逐漸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和文學語言功底,在面對一部文學作品時可直接運用專業知識對其進行評價,不斷提高人文修養,進而為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現狀分析
漢語言文學具有就業面廣、社會需求量大、應用價值高等特點,其培養模式主要以培養知識性人才為主,且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社會對突出漢語言專業涵養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可見,應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重點放在文學才能上。相關調查資料表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方向多是從事語文教育、新聞出版、編輯等專業工作,這些工作對寫作能力具有較高要求。因此,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來看,應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培養模式進行調整,培養專業型人才,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
二、漢語言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認同感不強。盡管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涉及面較廣,但尚未涉及到工程、營銷、企業管理等一些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導致很多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不認同該專業的工作機遇和未來發展空間,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點,缺乏傳承偉大文化的使命感和光榮感。
2.課程設置不合理。專業課程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載體,課程設置的科學性直接關系到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及其未來工作方向的選擇。因此,在設置專業課程的過程中需將基礎專業性知識的學習考慮在內,但部分學校無法達到這一要求,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學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視度不高,缺少一些綜合性的基礎課程,且很多課程是根據該學校教師的知識結構來設置的,未能從專業發展角度進行設計。
3.專業發展定位不明確。在學科惰性的影響下,很多學校并沒有根據市場變化對漢語言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進行調整,也未能重新整合現有的專業資源和師資力量,導致該專業始終處于一種迷茫的處境。
4.考試制度不完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考試制度不規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專業考卷所考的內容基本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礎知識,這讓很多學生只關注最后的考試結果,而忽視了整個文學素養的提高;一些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深度不夠卻能順利通過考核,這也間接反映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考核機制存在缺陷。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對策研究
1.優化漢語言課程結構
漢語言文學發展應緊跟新時代發展的步伐,培養真正具有文學文學能力、寫作能力的專業型人才,為了保障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持續發展,需對當前教育教學結構進行調整,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提高課程教育的針對性,豐富漢語言文學課堂的教學內容,并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優勢和重要性,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具體內容為:①調整專業課和基礎課的比例。專業課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載體,在不降低專業課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增加一些公共基礎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②優化專業課和選修課的比例。選修課是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所選擇的課程,在學習過程中更能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應根據專業特點,針對性的設置選修課,同時也要加大對選修課的考查力度,保障選修課的教學成效。
2.準確定位人培養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門傳統專業,其人才定位培養需根據互聯網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①在人才培養上應具備中心化思想。在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旨在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語言文字工作者,主要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在互聯網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從業機會的多樣性即是對這種傳統中心化工作的挑戰,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可將語言文字作為一項基本技能進行培養;②培養信息化人才。漢語言文字工作還應熟練掌握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的應用,包括傳播學、多媒體技術、自動化技術等。
3.提高專業的實踐性
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性主要從以下方面推進:①增加實踐課程在專業課程中的比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社會對語言文字工作者的要求進行針對性的課堂實訓,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學校還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比如進入報社實習、參與互聯網媒體的文稿協作、參加語言類課題研究等。同時,在對參加實踐的學生進行考核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實踐崗位特點,要求學生提供自己的勞動成果或是文字作品進行考核,以提高考核的實效性;②安排學生隨崗實習鍛煉,要求學生參與學校以外的相關崗位鍛煉,且將這種實習鍛煉納入學生的日常考核,通過科學的組織和嚴格的考核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4.充分利用網絡在線資源
互聯網作為一個大規模的信息數據庫,承載著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最新資訊和動態,漢語言文學專業可通過網絡平臺找到全新信息,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代替的輔助工具。互聯網形勢下的閱讀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的新基礎,可從中獲取有效的技巧,并在互聯網模式的影響下形成一種相對科學的思維方式,利用積極的態度和方式感悟其中厚重的文化涵養,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化涵養。
5.推行參與式的教學模式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步實行以學生為主的參與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漢語言文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利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國際化的課程要求,鼓勵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探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選擇其在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和基本理論。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發展趨勢下,創新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親切的人文關懷,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來感悟人生真理,真正體會到漢語言文學的魅力,進而提高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戴承元.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對策[J].安康學院學報,2013,25(1):106-110.
[2]藺佳影.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現狀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6,2(9):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