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杰
【摘 要】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還是不夠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除了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意思是說書讀多了,自己的知識就會豐富起來,寫起文章就會得心應手。書是前人的經驗、智慧的結晶。在不同的作者筆下,同一事物是千差萬別,絢麗多彩。每個作者都有自己觀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風格和語言。那些動人的畫面,精采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詞句、語段、表達方法都要取之精華的作文基本功。我們要引導學生將外物轉化為內物,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會使文章增色生輝。“書山”、“學海”寫作素材,學之以恒,取之不竭。
【關鍵詞】閱讀;寫作;影響
小學生作文“言之無物”是他們害怕作文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開掘學生的寫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這里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觀察生活,捕捉素材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就告訴我們作文的素材問題。
學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里,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體、課余興趣等活動;在家里,有生活、家務等各種形式活動;社會上,正逢盛世,氣象萬千,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化等,這些都充滿著時代特色的新鮮材料,要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必須借于對周轉事物的仔細觀察。我們要引導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膊,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這從根本上說,就是讓學生捕捉素材,開發學生寫作的源泉。
小學生“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智能發展還處于低級階段,意志的內控力弱,我們要根據兒童“情緒性”的特點,先指導定向觀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并創造性表達的欲望。例如要學生作文《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在習作前,組織學生春游,到實地欣賞春天的景觀。春游前,提出觀察要求:注意觀察山上的山水草木、游人、飛鳥等特點,并把自己的游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的材料及時地記下來,為描寫春天的美景作好準備。觀察時,教師給予導向觀察指導,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仔細觀察成為自身的需要。這也激發了學生觀察動機和寫作的欲望。學生寫出了一篇篇描寫細致、富有真實感的作文成功的閃光點和成功之處,寫下醒目贊語,當眾宣讀,表示贊賞,激發學生對觀察的深層的興趣,促進樂寫不疲的內驅力。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的天地,隨機觀察,隨時注意觀察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有趣的事物。學生一旦養成了隨機觀察的習慣,他們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會不斷地增強,從而頭腦里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作文時便會“文思泉涌”,得心應手。
二、學好語文,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范性強,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文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的方法。如教《翠鳥》一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既從靜態--動態。靜態又從顏色--形體等,使學生認識到作者這樣抓住翠鳥羽毛鮮艷及形體玲瓏這兩個特點,細致觀察,才能寫得具體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雨》一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雨前--雨中--雨后的雨景特點,有目的地認識事物,然而由表及里地認識,由此及彼地聯想。由雨水聯想到農作物以及人們生活的關系,表達了人們喜悅的心情,使學生認識到作者這樣善于分析聯想,做到移情入物,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感人。如教《狼牙山五壯士》、《飛奪瀘定橋》、《我的戰友邱少云》、《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就是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來描寫,表現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內心世界等。總之,從課文中學習作者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匯、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課外閱讀、擴充素材
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還是不夠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除了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意思是說書讀多了,自己的知識就會豐富起來,寫起文章就會得心應手。書是前人的經驗、智慧的結晶。在不同的作者筆下,同一事物是千差萬別,絢麗多彩。每個作者都有自己觀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風格和語言。那些動人的畫面,精采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詞句、語段、表達方法都要取之精華的作文基本功。我們要引導學生將外物轉化為內物,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會使文章增色生輝。“書山”、“學海”寫作素材,學之以恒,取之不竭。
總之,“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在作文教學中,不光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攝取寫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營養,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作文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