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卓瑪
【摘 要】在生物教學中,優化“問題”設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設置興趣性問題、啟發性問題、探究性問題、生成性問題等,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關鍵詞】高中生物;“問題”設計;優化
傳統教學方式是教師講課,學生記筆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應改變這樣的教學方式,采取提問式教學方法,而不是向學生一味地灌輸知識點,讓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提問式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去進一步探索、發現。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優化“問題”,真正激活生物課堂。
一、設計興趣性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有趣味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效果明顯地提高。如在教學新課時教師適當地引入直觀性的材料,或通過一段軼聞趣事來導入新課,讓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讓學生的思維處在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這樣就能很快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進一步激起學生主動探討知識。例如,在學習“性別決定”這一內容時,給學生講述一則新聞報道:“為什么中國年輕的女性容易產生自殺行為?”農村女性自殺人數高于城市,有一個山區婦女一連生了4個女孩,村里的人都看不起她,婆家人更是不高興,這樣就連她自己的丈夫也看不起她了,說她沒本事不能生男孩,于是她就自殺了。然后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生女孩是女人的過錯嗎?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討論。但筆者沒有急于給這個問題下結論,而是繼續設問:生男生女是由什么因素來決定的呢?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了,自然而然地進入新課學習中。
二、設計啟發性問題,發展學生創新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為了盡快讓學生掌握新知識和學習知識的新方法,要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性,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點之后,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難度從易到難,一步步開啟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讓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相對輕松,能夠主動學習。例如,在蘇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中談到抗原這一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更易理解這一知識點,教師不妨設計以下幾個啟發性的問題給學生思考:(1)根據學過的抗原概念分析其有哪兩種性能?(2)人體內外部環境中各種物質是否都是抗原?(3)抗原有哪些性質?(4)人體的免疫系統和自身成分會有免疫反應嗎?這幾個問題提出,給學生指明了學習和思考方向,明確了學習目的。所以在課堂中老師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些啟發性問題,讓學生更易理解和吸收知識點,從而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
三、設計探究式問題 ,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新課程中,有很多知識點不是靠老師講解的,而是需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獲取,因此,教師設計探究式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尤為重要。例如,在“酶的發現”的教學過程中,關于斯帕蘭扎尼的實驗,將一塊肉放在小巧的金屬籠里讓鷹吞下,隔一段時間后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教師可以提出相關下列問題:科學家斯帕蘭扎尼是在什么樣前提下提出這樣的實驗假設?實驗的目的何在?實驗設計的巧妙之處是什么?如果換一種環境是否能得到一樣的實驗結果?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究的。讓學生在學習了這一實驗之后進一步探究,再次向他們提問:“如何證明斯帕蘭扎尼的實驗?”“具體的證明方法都有哪些?”“如果把實驗中的金屬籠子換了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樣一來鼓勵學生通過更換實驗道具來驗證實驗的真實性,也就熟悉了這一實驗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可見,通過設置探究問題來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可以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為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打下基礎。
四、設計實驗問題 ,加深對知識理解
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實驗課的主要步驟是:探究目的、科學原理、儀器使用方法、實驗步驟,等等。在不同的環節要注意準備好不同的授課方法,多提問、多引導,通過對實驗過程的總結和對實驗結果的反思,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如“蛋白質的檢測”實驗,提問:“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根據實驗所用的材料可以設問:“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回顧實驗過程時可以設問:“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是什么?混合的目的又是什么?為何要現混現用呢?”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可以設問:“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后,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是什么?”為了讓學生了解到實驗材料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可以設問:“轉動細準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每個環節都設置相對應的問題,環環相扣,讓學生通過實驗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層層遞進。
五、設計生成性問題,給課堂帶來新問題
我們在備課時發現,最終完成的教學設計常常會與原本預想的計劃有所差異。這說明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教師要根據教學環境的變化及時靈活變通,根據課堂環境的變化而隨機應變,設計出應時應景的問題。每個學生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不同,對于老師提出的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想法,教師首先應該肯定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然后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對其他同學的不同答案進行思考和分析,提出新的問題并解決。例如,在教學“生態系統的結構”時,以池塘生態系統為例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教師引導學生對池塘進行觀察并思考以下問題:池塘里哪些成分是沒有生命的呢?這些成分都沒有生命,那么它們能不能不存在呢?池塘中還有其他哪些生物呢?這些生物從同化作用角度來看,屬于哪一種新陳代謝類型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多加思考,互相交流,對其他同學的想法提出新的問題,同時也接受他人的疑問,這樣就生成了新的問題,對于新問題的思考與解決,加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
總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多做提問,善于提問,優化問題設置的環節,不但能拓寬高中生物教學的范圍,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收獲較高的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創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氛圍,增強師生互動,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彰顯教師的教學能力與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