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敏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在常規教學中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技術作為一個全新的教育手段,出現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教學視野。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多媒體;運用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美的展現,而音樂課堂教學就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提高全民素質,幫助學生體驗美、感受美、表現美有著積極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以其利用計算機的各種特點,在教學中集圖文聲像多種形態信息為一體,使虛幻的音樂形象具體化、使復雜知識簡單化、使零亂知識條理化,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給音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因此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開展音樂教學活動,這為新課標下的音樂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1.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最好的老師,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絢麗多彩、聲情并茂的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執教四年級《雪絨花》一課時,在課開始,我從學生談自己感興趣的電影開始,激發他們的興趣,拓寬他們想象的空間,隨后我從音樂電影《音樂之聲》人手,使學生對影片產生好奇感,這時播放《雪絨花》這首歌的片斷時,學生欣賞起來十分感興趣。
2.運用信息技術,聯系生活,拓展知識
欣賞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小。它涉及到器樂欣賞、戲曲欣賞、歌曲欣賞和曲藝欣賞等內容,涉及到古今中外幾十種樂器的形狀、音色、特點等。如何獲得欣賞的最佳效果?運用信息技術,通過自己錄制的電視節目中的交響樂隊的表演,學生可以把樂隊演奏時的規模陣容,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演員的服裝道具,演唱時的動作表情等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如在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可以把錄到的樂隊現場演奏版、天安門實況版、學校升旗儀式版、奧運會頒獎版還有齊唱版、銅管樂版和管弦樂版統統在課堂上進行集體播放,讓學生全方位的了解國歌,我想那樣的效果比單純的讓學生聽幾遍錄音,唱幾遍歌曲,再聽老師講幾句愛國的大道理的效果絕對要強的多。這樣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又獲得了美好的藝術享受,絕對是學生和老師都樂于見到的。
3.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意境、渲染氣氛、豐富想象
音樂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載體。它充滿著芳醇濃郁絢爛多彩的詩情畫意,但只有通過幻想和想象,才能親臨其境,有所觀賞和領悟。充滿美感的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自然地調動起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的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象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不僅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且使學生增強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法國作曲家圣桑的名曲《天鵝之死》久享盛譽,令人心醉,問世以來,它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在世界各國傳開,以它熠熠光照的優美形象,含蓄深邃的思想內涵,撼動人心的強烈激清,贏得無數聽眾的思索和神往。我們在欣賞時,結合畫面,創設意境,隨著音樂的展開,學生腦海里便出現了在朦朧的月光下,純白的天鵝緩緩地從水面飄來,舞動雙翅,體態輕盈,像微風中柔曼飄逸的輕紗。漸漸地雙翅傾斜了,天鵝面色憂郁,凝眸祈望遠方,她奮力振翅掙扎,想要重上藍天。但是她體力不支了,死亡的陰影正向她襲來,她仍盡全力掙扎……此時,天鵝的命運,引起了孩子們無窮遐思,有的哀婉她在奮戰中死去,有的則出于美好的希望,祝愿她能飛向遠方,在那里有她許多同伴正等著她。當我們把兒童帶人這些音樂的夢幻世界的時候,怎能不引起孩子們的極大興趣而展開想象的翅膀呢?
4.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增強多元文化的滲透
音樂是具有多元陛的,音樂的多元化不僅在于它的表現形式、演唱方法,同時還有其豐富的文化背景,在教學中教師用語言、圖片等方式傳授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也達不到教學目的,而運用多媒體把相關資料做成課件,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會了一首歌曲,而且還進行了多元文化知識的滲透。如在欣賞《茉莉花》時,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在播放我國不同地區民歌《茉莉花》的同時,又選擇了不同風格的樂曲由中國“女子十二坊”演奏的樂曲《茉莉花》,同時又播放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創作的歌劇《圖蘭朵》中出現的茉莉花旋律片段,通過多媒體演示從多方位進行文化滲透,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地域文化的差異對音樂風格的影響,更明白了茉莉花不僅是中國的藝術瑰寶,更是世界的藝術瑰寶。
5.優化教學,擴充容量
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通過多媒體輔助,可以優化提高教學效果,摒棄落后的教學方法,突破創新,擴大補充知識容量。例如《鴨子拌嘴》的樂曲發展順序是出發—到池塘—拌嘴一回家,在錄音時,可分四次將四個樂段分別命名錄制,播放時點擊那個樂段,就會播放那個樂段,還可以將“拌嘴”這一樂段設定成循環播放,反復聆聽,便于在欣賞時加深印象,對作品更深入地理解。在欣賞《豐收鑼鼓》第一樂段主題時,第一遍播放時,采用原速,學生聽完后說表現的是人們敲鑼打鼓,喜慶豐收的歡騰場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學生聽后發現,歡快,喜慶的情緒沒有了,樂曲變得面目全非。通過這樣,讓學生認識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陛。再如,欣賞《森吉德瑪》時,輪到哪種樂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現這種樂器,如單簧管、圓號等,既讓學生欣賞了樂曲,又聽辨了演奏樂器的音色,認識了不少樂器,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視野。
總之,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結構,還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增強多元文化的滲透,提高教學效率。但多媒體只是音樂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教師應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將信息技術在音樂課中用好、用活、使之更好地優化音樂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