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金山
【摘 要】小學語文課首三分鐘是利用每一節課開始的三至五分鐘時間,通過背誦、演講、講述等形式把自己課外準備、積累的各個方面的知識展示出來。通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也不止是一些獨立的能力體現,而是以綜合性能力體現,在漫談交流中學生逐步學會了傾聽,學會了整合,學會了求異,學會了和他人交換意見,把展示的時間全部交給學生。
【關鍵詞】課首三分鐘;誦讀;作用
經過近一年來我們課題組對“小學語文課首三分鐘誦讀有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的實踐與研究,總結出了一點成果:從整個過程折射出來的是課首三分鐘訓練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他對語文教育教學的優化作用不容我們忽視,我們課題組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首三分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課首三分鐘是從課外學習到課堂教學的過渡,是學生課外生活在課堂上的檢驗手段。新課標提倡語文學習要注重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而實施課首三分鐘訓練正好可以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一定程度的反映學生的課外生活情況。同時,通過課首三分鐘訓練,老師可以輕松接過話題,接過主動權,順利過渡到本堂課真正的教學內容,從而大大降低了導課中要把學生的思維從大千世界一下子拉回課堂的難度;
2、課首三分鐘訓練能更好的體現“把時間充分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我們以每周8節語文課來計算(實際上小學語文課每周一般不僅8節),一節課三分鐘,一星期我們將近有一節課的時間是完全還給了學生,再加上平時每堂課中老師交給學生的時間可以看出:學生真正自主把握的時間比任何時候都多,這能讓他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參與學習,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和思想;
3、充分利用課首三分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決定了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實施語文課首三分鐘訓練之“收集介紹法”和“討論分享法”中,我們都要求學生在充分查找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來開展訓練。實際上,老師在引導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涉及到了語文材料的搜集、翻閱、篩選、歸納、運用等一系列過程和方式,從開始到最后,總是這么反復循環,長此以往,學生在無形中就已經實實在在的鍛煉了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再如“說事法”的前提是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在這循環過程中,逐漸把語文融入了生活里,不斷獲得了語文生活實踐能力;
4、充分利用課首三分鐘,整個過程正好是“三位一體”的語文課程總目標的體現。課首三分鐘的利用過程包括:“收集(觀察)、形成知識、表述自己的觀點”等,這幾個過程正好又含蓋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體驗三個因素:收集觀察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技能,收集觀察的結果是一些知識,用到課首三分鐘訓練上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觀點,那又是一種情感、一種體驗;
5、充分利用課首三分鐘,可以優化語文各種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在閱讀教學中,其目標有這么幾點是我們課首三分鐘訓練所涉及到的: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而這些在課首三分鐘訓練中,我們處處都在無形中涉及到了:要說身邊、周圍的新鮮事,學生必須先學會觀察,而首先要有關心,沒有足夠的關心哪來的觀察?要說大事件,要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必先讀書看報,養成習慣;而“講述復述法”正是慢慢實現上述“能復述敘事性作品大意”的目標。可見,課首三分鐘訓練讓閱讀教學的某些目標有了另一條實現的途徑。
二、通過課題組的研究,我們認為課首三分鐘還有以下好處:
1、嚴格遵循教學規律,能夠建立新型的師生雙邊關系
在師生雙邊關系問題上,我們曾經有過教師主宰一切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曾經有過且現在正被提倡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但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知識呈幾何級遞增、提倡終身學習的今天,這些模式日益顯露其局限性。“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一古訓在今天顯得尤為靈驗。因此,在教學中探索以新課標為主導、以教材為主線,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教學模式成了課堂三分鐘演講的指導思想之一。
2、課首三分鐘能夠寓教于樂,創設最佳教學氛圍
教和學,本來無所謂苦樂。只是現在教什么和怎樣教,學什么和怎樣學,不是自己的主觀意志所能決定的,教者與學者長時間處在一種被動狀態,不免身心疲憊,終致厭倦。其實,教和學完全可以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寓教于樂是千百年來教育界永恒的話題,在社會各界提出質疑、語文教學出現危機的今天,我們著實有必要在寓教于樂、創設最佳教學氛圍方面探索一番。
[注:承德市教育科學小課題“小學語文課首三分鐘誦讀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