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中存在的重“創業”輕“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提出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對策建議:建立實踐平臺,在創業實踐中開展教育;完善與專業結合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立專業化、多元化的創業指導師資隊伍;樹立“互聯網+”思維,拓寬信息渠道。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創業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022-03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我國對“互聯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當前“互聯網+”概念已經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帶來了強勁的創業春風。經濟社會各領域迎來了一場深度革命,教育行業也不例外?,F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入全新的實施階段,很多高職院校主動出擊,在各種創業項目培養、創業精神提升方面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創業教育,也進行了一些實踐研究與探索。然而,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來說,其創業教育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應如何評判、如何定位、如何改進創業教育,仍然是各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重要命題。
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存在問題分析
(一)重“創業”輕“教育”
當前,各地高職院校基本上都沒有建立完善的創業教育理論體系,人才培養方向不明,人才培養方案大多千篇一律。據有多年創業指導經驗的教育專家介紹,現在創業教育取得成效主要有以下三個標準:成立公司并取得相應的營業執照、發明專利并能直接轉化為成果、能研發新產品并推廣銷售。但在企業看來,創業教育取得成效的標準卻是能獲得投資。對創業標準的不同評判恰恰驗證了創業與教育的不同。
目前商業繁榮、萬眾創業的背景下,許多高職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創業教育上,調配各種優質資源,不僅為大學生建立各種創業園,還專門到企業為學生高薪聘請創業導師,創建了很多的創客空間、創客實驗室或創業苗圃。學校積極引導學生開公司、創業,而創業學生大多沒有資金、技術與經營技巧,完全聽從指導老師的安排,使得大部分創業園沒有真正發揮它的功能,大多都是空架子或是微店。甚至有很多入駐項目學生只是扮演代言人而已,大多成果都是來自企業或指導教師。可見,現在的創業教育更傾向于“創業”而非“教育”。
(二)課程體系不夠完善,脫離學科建設
創業教育是一種學習過程。教育并不是為了當下的項目,而是為了孵化中國將來的創業人才,提升創業學生的創業思維與能力,開發他們的創業潛力。因此,創業融入高等教育體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也是就業階段的高級過程。但是,高職院校開設的創業課以選修課為主。據調查,國內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只是作為選修課,而且很多學校設置的只是創業指導性課程,將創業教育作為入門基礎教育,只有少部分學校開設了與創業相關的課程。創業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花樣繁多,如紙牌推演、軟件孵化、沙盤模擬、創客空間等,學生熟練把握各流程,玩得很開心,但是卻讓人感覺是在表演,并不是在上課,這樣直接導致在一線實施創業教育指導的教師失去方向,把握不了創業教育的教學重點,讓原來具有活力的創業教育變成“僵尸實驗”。
據調查發現,現在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創業項目與學科建設聯系不夠緊密,具備首創性、不能復制性的高層次、高技術含量的創業項目還很少,大部分還停留在服務層面上。而很多高校卻將最佳的創業資源閑置起來,如高職院校歷年所產出的數量龐大的專利、科研論文等成果。很多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評審專家也深有體會,歷年的創業大賽上,高職院校孵化的項目大部分是低端行業的簡單復制,部分榮獲特等獎的項目都是因為緊緊依托著學科生長。未與專業教育及人才培訓目標相融合的不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似乎演變成了一場創業技能培訓,提倡支持創業學生脫離學業而在本校開辦小服裝店或奶茶店,脫離了教育主軸,使得創業教育失去活力。
(三)師資力量薄弱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問,而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時間還不長,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都是就業指導中心老師兼任,這些老師一方面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積累與實踐經驗,另一方面由于是兼任兩份工作且對此并不熟悉,難以真正投入大量精力去學習、研究。這些指導教師的教學往往以講授為主,紙上談兵多,實際操作少,他們即使可以成為所謂的“經師”,也不一定能成為“能師”。據筆者在對多所高職院校的調查中發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以教輔行政人員為主,多為碩士研究生學歷,缺乏具有專業背景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86.3%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不能很好地適應創新創業教育工作,91%的被調查者表示應該引進專業人才對大學生進行教育,85.3%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僅要開展理論教學,還要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習實訓,以增強實效性。正所謂“學高為師”,創業指導教師只有在創新創業上具備豐富實踐經驗,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與說服力。
此外,部分成為所謂“老板”的教師,也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與時間來教導學生創業。有的創業教育老師帶領學生創業成功,卻遭人非議,認為其在借助學生開企業賺錢。他人的不理解,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是專業教師不愿從事創業教育的重要原因。
二、“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實踐平臺,在創業實踐中開展教育
高職院校應整合全社會、各中小企業、學校等多方資源建立起多元化、開放式的創業實踐基地,積極與政府、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構建校內與校外良性聯動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立種類繁多、類型多樣以及專業性較強的創業工作室??梢耘c當地的高新技術園區聯合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基地中接受與通識教育進度相一致的實踐教學,體驗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通過此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在校內建立實驗室、實驗中心以及大學生創業園,通過不同形式的校內實踐平臺為學生進行實踐課程練習提供便利條件,利用校內資源集中這一優勢進行創新項目研究、舉辦各類特色創業大賽以及創業實踐訓練。通過模擬競爭和合作的比賽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提升創業體驗,培養創業學生團隊交流與協作精神。
(二)完善與專業結合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已不是傳統的線性模式,而是非線性、模塊化、可定制的,學生可根據自身的需求、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對學生掌握全面的創業知識十分關鍵,需要具有豐富創業經驗的企業家主導,并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有效利用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將一些名校和企業的合適的慕課納入課程體系,作為對已有課程體系的有益補充,增加優秀資源輻射范圍,向全體學生傳授創業基本知識,實現普及型創業教育。
此外,創業教育課程要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構建以創業教育與其他學科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課程結構體系。針對不同的創業領域與學生需求,高職院??筛鶕W校實際情況,結合專業教育引入互聯網創業知識,與企業聯合開發模塊化的創業課程,結合優秀的創業案例制作微課程或慕課,融入專業教育,對創業各方面的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加強訓練,方便學生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學習。在進行創業課程設置時,可以針對不同對象設置不同的創業課程,如對大三的學生可以設置針對性強的專業與技術課—— 項目運作與管理、IPO管理等;而對于大一、大二學生可以開設大學生創業指導、創業基礎等常識類啟蒙課程。同時將實踐體驗、案例探究、實踐模擬和創業實踐課程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三)建立專業化、多元化的創業指導師資隊伍
專業化、多元化的教師隊伍是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生力軍。高職院校要想真正將創業教育落到實處,就需要打造一支具有實踐創業經驗的專業化、多元化師資隊伍。創業教育既高度依賴傳統學科體系,又與傳統學科教育有所差別。創業并不是傳統中哪一門學科可以全部覆蓋的,而是需要創業者掌握多學科知識,如財務、營銷、管理等。所以,對于從事創業教育指導的很多教師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目前國外很多公立大學開設創業課程時,更多選聘那些自己創辦有公司且具有良好高等教育背景的企業家作為創業教育的兼職老師。
特別是對于很多跨學科知識融合又專業性很強的創業指導,創業教育指導教師顯得非常重要。應積極推進高校教師、創業學生、各企業商會的聯動機制,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師資團隊,為創業學生提供創業咨詢與診斷服務,提高創業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允許創業教師與企業建立密切的產學關系,以獲得企業委托研究的項目和資金,并帶領學生參與項目研究和開發。通過現實中的生產進行學習,開拓學生創新創業視野。比如,美國斯坦福大學作為全美創新創業教育典范的高校,為激勵教師親身參與創新創業,更好地指導學生創新創業,規定教授負擔學生的部分學費。為了籌措學費,教授就要憑著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吸引許多像英特爾公司那樣的知名大企業每年向該大學注入大量資金,委托教授帶領學生參與項目研究和開發。
(四)樹立“互聯網+”思維,拓寬信息渠道
“互聯網+”思維是當代中小企業在互聯網時代強大與發展的基本法則,同時也是創業者應當具備的商業思維,它已變成了日常大家不能缺少的習慣與思維方式?!盎ヂ摼W+”就是要讓互聯網為傳統行業服務,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使生產方式互聯網化。創業者應具備良好的互聯網創新能力與思維,因為創新是創業者創業制勝的關鍵。要想持續不斷推進“互聯網+”創業教育工作,就必須增強創業學生的創業精神與創業意識,讓他們的創業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并將互聯網專業知識與創業知識緊密結合起來。需要注意的是,將“互聯網+”運用到創業教育中,并不是讓大學生簡單地開網店、做微商,而是鼓勵他們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互聯網結合起來進行創業,提高創業內容的創新性。各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強對高職學生開展以“互聯網+”為主題的創業培訓,特別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專業方面,要運用具體創業案例,使創業學生盡早了解專業知識,快捷使用互聯網等工具進行相關的創業。 (下轉第30頁)
(上接第23頁)
此外,互聯網的普及給城市經濟結構帶了來根本性變化,在這一輪“互聯網+”發展中,主要通過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推動服務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業態模式創新等,關鍵是發揮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滲透和集成等整合效應。對此,高職院??蔂幦〉胤秸嚓P部門的支持和協助,積極拓寬信息渠道,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及資源,為學生創業及時高效地提供市場供需信息,使“互聯網+”為創業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參考文獻】
[1]沈國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建構式”模式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6(4)
[2]郭瑞霞.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
[3]李政.以創業教育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路徑[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1(1)
[4]劉振亞.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生態化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4(2)
[5]鐘汝能.轉型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探討[J].學術探索,2015(4)
[6]詹筱茹.自我效能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業認知決策培養[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2(5)
[7]景宏軍.以學生社會實踐促進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2(14)
[8]王善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0)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基于全真環境學生創業園的高職創業教育模式研究”
【作者簡介】鄧寶瑚(1981— ),女,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會計系講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