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攀
摘 要:新形勢下,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文章就新形勢下社區文化建設展開探究,并提出建設措施,即把握社區文化內涵,強化其精神內核、推進制度文化建設以及打造社區文化品牌,旨在加強社區文化建設。
關鍵詞:社區文化建設;精神內核;制度文化;文化品牌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79-02
社區文化建設作為社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以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為宗旨,以提高社區居民素質、精神文化生活質量和社區綜合文明程度為主要內容,構成了社區文明的核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準確把握社區文化的內涵
關于社區文化的定義,國內外尚無一致的說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一些解釋。有的社會學家認為:“文化的簡單定義,可以說是某社區內的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文化可以分為四個方面:(1)物質文化,是適應物質環境的結果;(2)象征文化,或稱‘語言文字,系表示動作或傳遞思想的媒介;(3)社會文化,亦簡稱為‘社會組織,其作用在于調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乃應付社會環境的結果;(4)精神文化,有時僅稱為‘宗教,其實還有美術,科學與哲學也包括在內,因為他們同在應屬精神環境的產品。”
(一)同質文化,即社區居民共同的文化認同
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是社區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積淀而形成的,對社區建設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社區文化,因而社區文化是此社區區別于彼社區的重要標志。生活在同一社區的人們之間會建立各種基本聯系,這些聯系往往是面對面的、直接的、充滿感情色彩的。這些來自“社會鄰居”的各種聯系對社區成員的行為取向、習慣、生活方式等產生影響。社區文化正是社區的地域特點、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長期共同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反映,實質上是地方文化的具體表現。
(二)文化體育設施及文化體育活動
談到社區文化,很多人會聯想到街道文化體育中心(公共服務中心)組織的各類藝術團隊、社區文化中心等。實際工作中,一般將社區文化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部分。我們通常所說的社區文化建設主要指的是文化設施建設,包括社區的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社區文化活動廣場、公園等硬件設施建設。這些設施是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它的使用情況直接決定著社區文化生活的質和量。軟件建設,即社區范圍內的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社區文化是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是地道的群眾文化。社區文化大多是由社區成員自己開發、自己組織的文化活動。社區居民既是社區文化活動的主體,又是社區文化活動服務的對象。
(三)傳統文化遺產,即社區的歷史文化底蘊
社區中既有的傳統文化、現代革命文化的遺產、西方優秀的建筑文化、音樂繪畫、藝術會館、寺廟、民俗、風土民情等都是社區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社區文化有助于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陶冶市民情操、塑造市民素質。在現代都市中,市民的生活方式日趨個性化和多樣化,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更加重視,各種精神需求越來越多,層次也越來越高。
二、補社區文化建設的短板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全國各地的社區文化建設蓬勃開展,各種文化團體活躍于大街小巷,樓組建設全面展開……這些舉措讓居民的業余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的同時,也讓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有所增強。但在現實中卻發現,社區文化建設中普遍存在著把社區文化簡化為唱歌跳舞、琴棋書畫以及雷同的樓組文化的現象。這種低水平高重復現象,實際上弱化了社區文化功能,也沒有真正理解社區文化的應有之義。社區文化建設要上新臺階就需要補以下短板。
(一)強化其精神內核
社區文化建設是社區建設的靈魂工程,而社區文化建設本身亦需要靈魂和核心。唱歌跳舞、琴棋書畫,都堪稱高雅文化,但至多只是行為文化,絕不能等同于文化本身。社區文化建設要上新臺階就必須有魂,這個魂就是社區精神。它包括社區參與意識、社區互助意識、團結合作意識、務實創新意識等。社區文化應定位于社區精神的復歸,不斷激發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增強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滿足社區居民的主體價值,并為社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發展社區文化首先要刷新社區文化的理念。社區文化不只是蹦蹦跳跳,其主要是為了豐富居民的生活,滿足居民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愿望,營造城市的文化氛圍,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層次,指引社區居民的文化選擇。社區文化建設要跳出狹義的小文化,進入開闊的大文化。大文化包括科教文衛體以及生活方式、精神狀態,自然也包括文化素質。
(二)以制度文化建設為抓手
從1999年國家民政部進行社區建設試驗開始,到現在全國推進社區建設,社區文化建設的工作機制逐步理順。上海市2014年的一號課題成果落地以后,街道層面的機構設置統一為“6+X”個部門。社區文化建設主要由社區自治辦公室負責,這一機構的設立,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之前社區文化建設歸屬機構復雜的問題,將原來歸屬于體育、婦聯、工會、老齡委等部門的社區文化功能進行了有機整合,落實到基層社區的居民委員會則由主管宣傳工作的社區工作者負責。可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還需與居民的維權意識增強同步。這從風靡大江南北的廣場舞中產生的亂象可略見一斑。廣場舞在娛樂居民身心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如高音喇叭、放藏獒、潑糞等奇怪的現象。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大媽”本是非常親切的褒義詞,演變到今天卻變成了中性詞甚至是貶義詞。應對變革中的問題,需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設,矛盾雙方通過協商,在妥協與讓步中形成自己制定和遵守的規則和制度。
(三)在傳承創新中打造社區文化品牌
社區文化建設中雷同現象嚴重,眾口難調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缺乏戰勝困難、滿足人們多種胃口的態度。以多樣文化適應多樣需求,居民自會主動參與。不同的社區因文化資源和底蘊、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各不相同,呈現出不同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行。進行社區文化建設應充分挖掘本社區的歷史文化,發揮自身優勢,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打造各個社區的文化特色。首先要找出各社區間的文化差異和特點,哪怕是一些細小的區別,也要盡可能揚長避短。由于各個社區成員構成的不同,居民的文化素養、興趣愛好等都會有一定的差異,這種素養和興趣方面的差異,就有可能是形成這一社區文化特色的重要基礎。其次要根據各個社區的文化差異,組織建立各類業余文藝骨干隊伍,再以文藝骨干為基礎,帶動整個社區特色文化活動的開展。有的社區有一些攝影愛好者,可以通過小型的圖版式攝影作品展覽,激發更多人的攝影興趣,從而擴大社區攝影愛好者隊伍,活躍該社區的文化生活;有的社區收藏文化的影響范圍較廣,在傳承的同時,附上收藏背后的故事,可以不斷挖掘出這一行為背后的文化淵源,再結合今天鮮活的生活實際,社區文化將會更加靈動。只有善于發現社區特點,努力培育社區文化特色,積極打造社區文化品牌,社區文化活動才能多姿多彩。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做好新形勢下社區文化建設,首先應提高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認識,準確把握社區文化的基本內涵,其次,要刷新社區文化建設的理念,強化其精神內核;夯實文化建設基礎,推進制度文化建設;充分挖掘社區歷史文化,打造社區的文化品牌,以全方位開展社區文化建設,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社區文化建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它是順應民心的核心因素。在這種客觀要求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下,社區文化建設必將取得更加重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李海玲.淺談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品牌, 2014(04).
[2]冷凝.關于發展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問題的幾點思考[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08).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編[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4]《中國大百科全書》總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