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軍
【摘 要】《科學》是當今小學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目前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教學效果。本文從教學現狀入手,根據教學實際展開分析,探討了構建“趣味課堂”的若干措施,并分析了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趣味課堂應用所能夠帶來的諸多好處,為這一學科的教學提供更多經驗總結。
【關鍵詞】小學科學 趣味課堂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8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科學”和“語文”“數學”等學科一樣,劃入了小學教育計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到了越來越多學校、教師及家長的重視。然而,在很多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科學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嚴重影響該學科的發展,不利于學生更好地接觸到真正的“科學”。
一、小學科學的設立背景與意義
小學科學課本中所涵蓋的內容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學科,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普性質,另一方面對學生更高階段的學習也有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在現今我國的教材編排中,學生在小學階段還接觸不到系統的物理、化學等知識,那么“科學”這一學科所起到的啟蒙效果,便不容忽視。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科學在學生的整個受教育過程中是獨一無二的,它的存在具有科普意義、啟蒙意義以及奠基意義。因此,做好小學科學的教學工作,對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的過于僵化
目前,很多學校對待科學課程比較功利,進一步影響到老師、家長、學生對待該學科的態度。很多教師及家長更為關心期末時學生的分數,對于學生是否對科學感興趣,是否在課堂上學到知識則往往忽視。而科學這門學科相對其他學科來說,期末分數并不能夠直接反應學生的學習狀態。比如有的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有著對未知事物濃烈的學習熱情,但學習成績并不理想,家長便會認為學生不努力,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教學方式陳舊單一
教學方式陳舊單一的現狀在農村地區表現的較為突出,特別是在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很多老師采用最傳統的課堂宣講式教學,難以將科學的趣味性表現出來。對于小學生來說,心智發育尚處于不完全的階段,平日語文、數學等學科已經帶來了較大的學習壓力,如果對待科學時不能夠懷著興趣自發地去學習,那么就很難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此外,農村地區的部分學校中,科學課程往往會由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教師兼任,在沒有進行針對性教學研究的背景下,兼任教學所帶來的結果便是讓教學過程固化,甚至出現科學課程被其他課程擠壓的情況。
(三)教學思路缺乏趣味靈感
教師與學生不同,教師所擁有的知識儲備是在長達數十年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具有較高的專業性與復雜性。而小學生自身的知識總量有限,對外界知識的獲取更多依靠興趣、熱情等較為感性的東西。目前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師生所存在的這種差別,在教學思路上缺乏趣味靈感,為了活躍課堂,只是將過往的案例生搬硬套,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這一問題在年輕教師群體中較容易出現,課堂教學的趣味引導不應該存在于理論體系里,更應該靈活變通于實際授課中。
三、小學科學的趣味課堂構建
(一)引入日常生活,課前預習趣味化
從小學科學的課本內容可以看出,該學科的教學內容設計比較貼近日常生活,這方便了學生理解知識,也降低了課前預習的難度。在實際教學中,要利用這一優勢,引入日常生活的小事,讓學生對某一章節的知識在學習之前便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在《科學·小學三年級上冊》中,第二單元的內容為“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便可以在課前預習階段讓學生尋找自己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生命體,鼓勵學生把自己認為最喜歡的生命體帶到課堂上,并向全班同學介紹。這樣不僅成功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濃厚興趣,也鍛煉了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動手、發言的能力。
(二)加入多樣游戲,課堂實驗趣味化
小學科學的課堂,理論教學占據了50%,另外50%則屬于實驗操作。如“認識生活中的各種材料”“土壤與生命”“植物的一生”“太陽和影子”“冷和熱”“光和色彩”等等均具有顯著的實驗性。為了最大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多樣的游戲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植物的一生”是《科學·小學三年級下冊》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水果、蔬菜帶入課堂,進行趣味猜謎連線游戲(如圖),讓學生答出某一水果或蔬菜是植物的根、莖、葉、花還是果實。游戲可以從簡單到復雜,或者將易區分的植物和不易區分的植物糅雜在一起進行連線,逐漸調動學生的回答熱情。比如蘋果是植物的果實這類簡單的問題;紅薯是植物的根則屬于相對復雜的問題。
(三)延伸豐富活動,課堂練習趣味化
課堂活動是課堂游戲的進一步延伸,通常可以應用于一個知識點內容初步學習完畢,學生自主練習階段。通過豐富的活動來讓課堂練習更有趣味,需要具有較為充裕的課堂時間以及較為充足的課堂空間。對部分農村學校來說,涉及到大自然、生物圈等領域的知識點,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學校附近的“短時郊游活動”,讓開闊的自然天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知識鞏固、練習的環境。如在三年級課本知識中,有一單元內容涉及對天氣的認識以及測量,極為適合在戶外活動中進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發地對當天或者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進行統計、記錄,培養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求知欲以及對新知識學習的自主性。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當今諸多課堂教學問題下,應該從課前預習、課中授課、課堂練習等多個角度著手,通過生活化的角度,打造一個更有效率的趣味課堂。趣味永遠是學習的最大原動力,在完善的趣味課堂教學措施下,小學科學將成為一個紛繁多姿的世界,給學生一雙游覽大千世界的美麗翅膀。
參考文獻
[1]孟令紅.松浦拓也[日].角屋重樹[日]等.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思想及方法的中日比較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9):30-35
[2]王強.周婧.郭明等.小學科學中化學實驗的課堂完成情況及問題分析[J].化學教育,2016,37(7):62-65
[3]毛加寧.劉忠琦.蔡芳等.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與實踐——以小學科學《七色光》教學片斷設計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2):127-130
[4]王曉偉.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中讓學生學會科學思考[J].教育界,2016,(4):81-81
[5]壽曉峰.學以致用靈活互動——關于小學科學導學課的環形架構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5,(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