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隨著當前教育體制的轉變,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中學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數學作為對中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學科,其對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和抽象分析能力的發展起著極為明顯的促進作用。本文就對如何在新課改下開展中學數學教育做出簡單分析。
【關鍵詞】中學數學 新課改 學習效率 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12
從古至今,教師的責任就分為三個部分“傳道、授業、解惑”,這三個部分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是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而推進的。“傳道、授業、解惑”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在教學中抓住了這三個方面,才能培養出具備良好素養的學生。但是縱觀現在的學校教育,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教師忽略了傳道和解惑,僅將授業放在了教學的首要位置,既不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又不注重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頓,這就更不用說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實踐運用了。
就當前的中學數學教學而言,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僅關注是否完成了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任務,而不去關心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到底如何。在這樣一種課堂教學中,教師僅醉心于完成對應的教學計劃,以授課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如果遇到了學期初期教學任務有所耽誤,那么一般都會在期末進行狂追猛趕,這樣課是在規定的時間內上完了,可是學生學習的效果就不敢保證了。也正是這樣,學生出現了對教材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當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教師的教學觀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轉變,同時也對教學的側重點有了對應的調整。
一、弱化學習成績的重要性
在中學的數學教學中,成績一直是一個受大家關注的點,家長、教師、學生均較為關心學習成績問題,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然而,學習成績僅是某一學習階段學習效果的參考,僅體現了學生的部分學習水平,并不具備唯一的參照性。并且,中學階段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不錯的成績,而是為了將數學課本中的知識牢牢地掌握,同時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換而言之,中學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起一定的數學綜合能力,考試成績只是整個培養過程中的一種效果體現。因此,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成績要求開始逐漸弱化,進而轉變成為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二、化繁為簡以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是一門極具魅力的學科,其知識極為龐雜,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無限的可能,也正因這種原因,使得中學教材中的數學題目顯得有一些龐雜,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在新課程標準有明確的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學習方式和方法的傳授,不能就題論題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因為,中學數學對學生的理性思維又一定程度的要求,各題目中涉及到了大量紛繁復雜的數學公式,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謂是一大挑戰。所以,教師要能夠將這些題目進行必要的簡化,把題目按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簡單的歸類,然后再對學生進行例題教學。學生如果掌握這一類題目的解題辦法,從而做到一通百通,那么學生才能快速的掌握數學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問題的解決之中,從而使得學習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構建知識體系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
中學數學的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只有讓學生將書本中原本零散的知識點歸納起來,并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才能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根據相應的數學問題,進行數學模型的建立。因為,數學學科的知識大多是一個基礎的概念和規律,這些都是由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而來,其存在較為抽象,學生對其進行直接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對這些知識運用在實際問題的解決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的根本出發,對其中的數學原理進行分析概括,這樣有利于問題更為順利的得以解決。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取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實際問題,如:銀行利息、商品供求、股票漲跌等問題,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同時教師在學生進行觀察、分析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引導,讓學生將這些數學問題進行轉化,建立出和這些數學問題有關的數學模型,讓學生的建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并且使問題變得更易被解決。
四、從改善師生關系出發,來構建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教學環境
縱觀中學數學教學,教師除了要在教學中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外,還應當注意同學生搞好關系,以便構建起適宜學生進行學習的教學環境,并要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融入其中,借此來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必要的促進。
第一,在數學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在中學數學學習中,主動學習的效果是一定優于被動學習的,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的對學生的求知欲進行培養。只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求知欲后,才能更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成為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并將潛在的創造性釋放出來。
第二, 盡可能的在數學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環境。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從而能夠全面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第三,注意讓學生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如果僅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那么學習的效果是極為有限的。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進行數學學習時,進行簡單的分組討論或者小組合作,借此來展開良好的溝通交流,促使數學課堂學習氛圍變得更為活躍,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樹立起團隊協作的意識,使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取長補短,令學習效果得到有效的增強。
第四,教師也要有意識的融入到整個教學之中,同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這樣教師才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積極的予以應對,同時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學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這有助于數學教學個性化策略的實施。
歸根結底,在新課改下的中學數學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遞進過程,教師要通過教學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并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不斷的引導,以求解決學生在具體學習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從而使學生培養出一定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