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周
摘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研究
小學階段,語文是最基礎的課程。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是學好其它學科和今后發展的基礎。也是今后賴以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保障。在歷次教學改革中,語文教學改革總是首當其沖。語文課堂教學是新舊教學觀念沖撞最厲害的交匯點和教學改革最活躍的前沿陣地,是學生學習、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的主渠道。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是語文教師為之努力的方向和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具體地說,教師要從四方面努力。
一、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語文課堂教學是以教學內容為中介,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教師的教要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起作用。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與學生主體地位落實的程度和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成正比例。要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要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落到實處。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師生交往,平等對話,積極互動的平臺。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善于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加與課堂教學話動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教師在引出課文前提問學生:是否剝過花生果?是否吃過花生米?味道如何?花生為什么又叫落花生?學生在爭先恐后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學習興趣就上來了,課堂氣氛自然就活躍了,課堂教學質量也就有了保障。
在日常教學中,有個別教師總是埋怨學生不能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甚至一問三不知。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責任往往在教師,是教師未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雖有“傳授的本領”,卻缺少“激勵、喚醒、鼓舞”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這種現象:無論讓學生作演示練習或提問,布置課堂練習,教師只關注少數學生,致使大部分學生失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對學習失去信心,沒有了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必須明確:課堂教學服務的對象是學生,應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關心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教師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為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服務。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在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要把嚴格要求,嚴正性和堅定性跟尊重學生的人格、仁慈和公正結合起來。”教師要本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原則,在備課過程中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實際,設計不同疑難的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去解答,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三個問題:一是藺相如為什么要避開廉頗?二是文章那些地方體現出藺相如連秦王不怕?三是通過藺相如的語言體現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之后,即使是程度較差的學生也能回答其中一個或兩個問題,程度好的學生也有發揮的余地。這樣就使每位學生卻有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都覺得自己學到了東西,就會“親其師,信其道”,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質量自然就會提高。
三、結合教材特點,認真開發語文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
中國古代教育家顏元曾指出:“人才乃政事之本,而學校乃人才之本。”各級各類學校都擔負著培養人才的責任,教師肩負著既教書又育人的神圣職責。除了學校領導、政治教師、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之外,開展德育工作也是語文教師的神圣職責。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除了重視字詞句以及篇章結構等語文基礎知識之外,還要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認真開發語文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這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靠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靠的是人才的培養。未來的教育學家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一書中指出:“處于偉大的變革時代,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創造力與創造精神。”課堂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外,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要徹底拋棄分數第一,升學第一的傳統觀念,告別以“傳授——訓練”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視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中解放出來。教師要認識到,教學質量的高低,既要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要看學生是否能獨立思考,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性地吸收和運用知識。
有位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從字”的意義時,指出“從”字為什么由兩個“人”字組成,要求學生大膽講出自己的看法。學生通過短暫的思考后紛紛發表意見。有一個學生說:“兩個人要在一塊玩,肯定有一個人先提出來,另一個人同意才能玩到一塊。所以‘從字由兩個‘人字組成”。另一個學生說:“兩個人要辦同一件事,必須有一個人先提出意見,另一個人贊成才能把事情辦好。所以‘從字由兩個‘人字組成”。還有一個學生說:“兩個人一起走,必有一先一后,后面的跟著前面的,所以‘從字由兩個‘人字組成”。暫且不去討論學生的這些說法是否正確,但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誠然,小學生的創新不同于藝術家、科學家的創新。教師的責任是通過對小學生施以較為系統的教育影響,使之能作為獨立的個體從小養成思考的習慣。不盲從,不偏聽偏信。能夠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事物,初步具有創新欲望和創新意識,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基礎。這應是教師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法國教師教育指南》.
[2] 清·顏元[4]近·現代科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