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發輝
【摘要】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及他汀類藥物對腦血栓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影響。方法 選擇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腦血栓患者90例,采取隨機的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取阿司匹林治療,觀察組采取阿司匹林及他汀類藥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頸動脈斑塊面積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頸動脈斑塊面積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78%,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采用阿司匹林及他汀類藥物治療腦血栓患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頸動脈斑塊面積,且效果十分顯著。
【關鍵詞】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腦血栓;頸動脈斑塊
【中圖分類號】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0.0.02
腦血栓患者發病機制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所形成,該疾病具有病死率、發病率高等特點,且后遺癥與復發率較高,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1]。本院選擇阿司匹林及他汀類藥物對腦血栓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影響進行分析探究,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腦血栓患者90例,觀察組45例,對照組45例。觀察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44~77歲,平均年齡(60.52±2.14)歲,病程在1-5 h,平均病程(3.56±0.32)h。對照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61.03±3.02)歲,病程在1~6 h,平均病程(3.52±0.85)h。2組患者在各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阿司匹林進行治療,采用口服的方式進行服用,用法用量為每日2次,每次75~100 mg。
觀察組采取阿司匹林及他汀類藥物治療——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上。他汀類藥物選用普伐他汀鈉進行治療,同上采用口服的方式進行服用,用法用量為每日一次,每次10 mg。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1.3.1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頸動脈斑塊面積。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
1.3.2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患者經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均完全消失,且病殘的程度為0級,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相比治療前好轉>90%。
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的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病殘程度在1-3級,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相比治療前好轉>60%。
有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發生好轉,且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相比治療前好轉>30%。
無效:患者經治療后,上述癥狀未發生改變或發生加重的情況,且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相比治療前降低<30%。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百分數(%),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頸動脈斑塊面積
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11.25±2.03)分,頸動脈斑塊面積(1.13±0.03)mm,均優于對照組(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78%(44/45),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腦血栓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腦血病。該疾病主要表現為活動不便、一側的肢力偏癱、乏力,嚴重威脅了患者的正常生活[2]。當腦血栓初期形成時,會導致血小板被激活,從而將血栓素進行釋放,進而形成固體的質塊存于動脈粥樣的硬化及斑塊上。
阿司匹林是一種常見的鎮痛解熱藥物,能夠對抗炎、鎮痛、解熱、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在血管內皮受損及高膽固醇血癥的情況下能夠使血小板活化,通過抑制核因子從而降低各種炎癥介質及黏附分子的表達,能夠使動脈粥硬化的形成幾率大大降低,并能對形成的斑塊起到穩定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3]。他汀類藥物是一種還原酶抑制劑,具有調節血脂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將血管內皮的炎癥反應進行抑制,再將動脈粥樣斑塊進行穩定,從而有效改善血管內皮功能,能夠起到延緩動脈粥硬化的作用。由此可見,將阿司匹林及他汀類藥物相結合,具有抗炎、保護神經、抗血栓等功效。
通過本次研究,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頸動脈斑塊面積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78%,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腦血栓患者采取阿司匹林及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情況,且效果較好,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 璐.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3):53-54.
[2] 王維華.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腦血栓的療效及其對動脈斑塊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9):1173-117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