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峻嶺

摘 要:傳播媒介的改變往往伴隨知識傳遞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從發展開始就影響到了高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而“微信”的出現則進一步加劇這一現象,特別在藝術設計專業教與學中。文章就“微信”在景觀雕塑課堂教學中的相關應用,怎樣進一步幫助教學在一種廣泛的空間和時間維度中突破課堂,開展了相應的研究。
關鍵詞:微信景觀雕塑;課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9-0069-02
Abstract: The change of the media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the change of the way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From the begi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ffect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WeChat" further exacerbates this phenomenon, especially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art and design. In light of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in the teaching of landscape sculp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further help teaching in a wide range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to break through the classroom.
Keywords: wechat landscape sculpture; curriculum; analysis
一、概述
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給予高度重視”。2013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提到“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和提高辦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教育信息發展的創新前沿”。“微信”是實用數字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產物,騰訊公司2011年推出為智能終端也就是智能手機,提供即使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能夠通過智能終端支持單人和多人模式,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發送語音、圖片、文字、視頻等信息,還可以通過“朋友圈”和“微信公共平臺”、“第三方平臺”等服務和好友分享內容,同時還具有即時傳播、資源共享和通過“微信公共平臺”和“朋友圈”實現一對一或一對多等等交流的特點。
二、背景
在社會大背景強調電子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的建設下,在國家對信息技術發展的相關要求下,高校加快了對教學專業課程的數字化改造,重點推進了信息技術和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這些年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就。高校教學中,利用網絡平臺的基礎設施不斷的更新發展,教學形式上PPT、微課、網絡課程等與信息技術變革緊密相連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全面介入大學知識傳播。
在通過詢問的方式對現有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微信”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模式。智能手機幾乎人手一臺,而因為“微信”低成本的消費模式,使得它在智能手機的使用率幾乎是100%。調查的十人中,“微信”時間幾乎每天超過一個小時。使用方式上,有和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圖片、生活感悟、閱讀文章、聊天等。科學的創新本就是為更好的服務人類, “微信”作為新的信息傳播模式,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在教學內容、方法、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模式等方面必定會促進高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讓科學技術的力量轉化為教育助力。“微信”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已經成為教學實踐研究的新課題。
三、“微信”平臺與教學的多維模式
即在教學方式中突破時間和空間,教學渠道突破書本和口耳相傳,教與學的知識來源更加廣泛與豐富、且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成為知識交流學習的重要方式、方法,學生自我能動發展和自我選擇更加符合學生教學規律的以微信平臺為載體的知識多途徑傳遞模式。在這種有關教與學的多維模式在當下發生,在知識傳播過程中影響將日益深遠。
四、應用研究
我國藝術設計教學改革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國的藝術設計教學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不斷的發生調整變化,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是進一步拓展了高校教育教學的渠道。本文就“微信”在藝術設計專業景觀雕塑課程課堂教學中應用進行相關探索。圖1就是“微信”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示意圖。
五、功能和意義
當下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整體而言,“微信”依然是傳統教學方式的有益補充。首先是在教師的教學準備中,將教學的內容,教案、講稿、PPT及相關的圖片資料以及相關資料以章節歸類,通過QQ等傳到教師的個人微信里。在單元課程之前將連接共享到班級建立的“微信群”里。這個過程與課程教學是一致的,只是將教學教案、講稿等或者教學建議等內容放在QQ或“微信公眾號”里,學生在課前或者課后隨時可以鏈接閱讀,不同于“微博”或純粹的QQ保存,智能終端的發展使“微信”閱讀可以在智能手機中實現。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具有一次性原則和被動接受,即使有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參與也僅僅是增加更多的教學容量,這種教學中受益的更是針對上課注意力集中能夠接受教學內容的大多數,而對接受程度稍微弱、具有一定愛好差異、個性發展具有差異或請假而跟不上的學生則無能為力。而“微信”參與教學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主動的可以隨時翻閱教學內容等相關知識的機會和平臺,可以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而不因為學生發展的個性和差異性等因素影響專業的發展。在這個環節中可見“微信”參與教學對整個教學的補充作用,更加符合人才培養規律,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微信平臺”的建立通過“微信朋友圈”的趨同性,往往容易建立更多的興趣相同的人的共享資源平臺和討論平臺,產生興趣和拓展視野。這些更容易解放老師教學方式和教學對象的單一性。以多維的方式形成良性的影響和意義。
其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往往因為創新思維的個性化,學生的作業中間很少有雷同的創意,故要求的資料、材料、調查研究、創作草圖及構思時間的長度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往往需要一對一或對小組交流。且雙方交流的時間長短不易控制,在教學中現有的傳統課堂教學時間難以滿足全部學生發展的需要,一直是無法解決的難題。“微信”參與教學在交流方式上的突破和課堂教學空間上的拓展,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而言都重要,它可以成為傳統教學方式的重要補充。通過“微信平臺”,在空間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促使學生隨時的、任意的鏈接三方平臺,進行閱讀了解資料或在“微信平臺”中進行群體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認識,用文字、語言和圖片進行交流,保證老師對大部分學生在創作思想和觀念上的及時引導、組織及督促,而對在課堂時間內沒有完成的學生而言,也增加了能夠不要面對面交流而能夠及時溝通的平臺。“微信”的出現在這一方面講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更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可以擴充傳統模式作品展覽的影響。傳統教學過程中,大多通過展覽匯報結束專業課程,參加展覽的多是學校師生,傳播的空間有限,展覽的意義更多的是對專業課程中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檢驗,作品對社會和自我的影響有一定的限制。“微信”出現參與后,將作品展覽的影響、相關功能及意義進行了拓展。更容易使學生以一種大視野的角度作為作業的起點,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通過國內和國外不同高校的同齡對比、學習促使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定位,不被動的依賴教師在課堂的安排和布置,在多維的渠道中通過對比提高自己的相關專業水平。同時對老師建立的通過“微信平臺”的鏈接訪問,給予學生一個更加廣泛的展示平臺,在平等理念交流中得到公眾的廣泛批判,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還有就是展覽具有長期性,在“微信”中作品可以在網絡空間中,通過微信訪問鏈接長期陳展,具有持續影響。
六、結束語
“微信平臺”在參與教學過程和教育的時間上講還是新生事物,參與形式和途徑都在逐漸探索中。學生手機上網不計場合、不計時間的網癮狀態,給“微信”參與教育和進行相關教育研究帶來較大的負面因素。但“微信”已經成為生活一部分,可以預見作為教與學平臺的“微信”在包括高校教學的知識傳遞過程的運用和研究將越來越完善,對于包括景觀雕塑在內的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有“微信”的加入使教與學在多維空間于時間中展開,更加利于教學目的的達到。“微信”平臺正在逐漸以多維的方式影響教育過程,對高校的教育或整個社會知識的傳遞必將帶來意義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美國]詹姆斯羅.爾.媒介、傳播、文化——一個全球性的問題[M].董洪川譯.商務出版社,2012.
[2][美國]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M].周曉紅,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石爽,賀建軍.淺析即使通訊軟件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應用——以微信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3(27):191.
[4]李娜.微信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陜西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為例[DB/OL].知網,2015,5.
[5]楊玲,王英風,等.淺析微信在教育中的應用[J].雞西大學學報,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