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角度出發,探討斯大林模式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啟示,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從本國國情出發,要始終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處理好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 社會主義 斯大林模式
我國在建國初期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上基本承襲了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體制。鑒于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毛主席并沒有對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全盤接受,而是對其進行了本地化的處理。在1956年的《論十大關系》一文中提到。對于蘇聯的經驗,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也不能一概照搬。他說,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痹谖闹袑τ诠I的地域分布和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比例作、民族關系、軍備與民生、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等關鍵性問題做了調整,在當時對促進生產力發展提前的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中國仍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之下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過于集中的決策機制,有利于國際機器快速高效的運行,但是也必然導致嚴重的決策風險。
蘇聯的解體這種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造成蘇聯解體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復雜的現實原因,總體說來主要由以下幾點:
第一, 對傳統體制的弊端改革遲緩,且把改革變成“改向”;
第二, 經濟長期陷入困境成為劇變的深層內因;
第三,歷史舊賬積壓和民族矛盾激化成為劇變的內部導因;
第四,西方大搞“和平演變”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泛濫是加速蘇聯解體的重要外因。
蘇聯的解體,是當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它不僅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各國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且也給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留下了無可挽回的沉痛教訓。因此,認真總結和吸取其解體的深刻教訓,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健康發展,都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從起步到挫折, 從輝煌到最后的解體, 蘇聯的發展留給了我們太多的思索和極大的啟示。
第一, 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大力發展生產力, 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無產階級政黨在取得政權以后, 首要的根本的任務就是進行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 發展生產力, 消滅剝削, 消除兩極分化, 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這既是社會主義的根部目的所在,又是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和發展的前提??墒窃谙喈旈L的一個時期里,蘇共對此缺乏深刻認識,沒有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熱衷于冷戰,沒有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又忽略體制弊端對經濟發展的束縛而延緩改革。這樣,經濟發展越來越慢,不但失去了曾經有過的輝煌,還拉大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能給予人民群眾的實惠越來越少,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日益受到影響。
第二, 必須善于發現及時處理各種社會問題, 執行平等合作的民族政策
蘇聯的解體啟示我們, 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 都必須善于發現并及時處理各種社會問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 無論從外部還是內部, 都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 現實的和潛在的社會不安定因素時刻存在, 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或解決的不力, 就可能引發社會的動亂。我國目前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新的經濟形式不斷出現, 社會政策還有許多不配套、不健全, 這就容易給少數掌權者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 搞權錢交易提供土壤。這不但敗壞黨的形象, 損害黨的聲譽, 而且是導致社會動亂的最危險因素。同時, 現階段大量的職工下崗失業, 城鄉居民之間、地區之間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都是潛在的不安定的因素。還有, 耕地減少和人口的不斷增加的矛盾, 也將是影響社會安定和國家經濟政治獨立自主性的一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 社會丑惡現象的泛濫, “法輪功”的影響和危害, 都可能對社會的安定造成影響。另外,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 西方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對中國沖擊也可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必須提高警惕,抵制和挫敗國際敵對勢力實行“和平演變”的圖謀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的實現,使西方資產階級憂心忡忡,資本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它們時刻希望顛覆年輕的社會主義制度。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滲透和反滲透的斗爭,是當前階級斗爭最明顯的表現形式。階級斗爭在一定的范圍內仍然存在,有時表現的還會非常激烈,這就提醒我們,階級斗爭這根弦還不能松。在剝削制度還沒有完全消滅之前,還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但也應該防止把階級斗爭擴大化?!按蜩F先得本身硬”,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真正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作自己真正的利益,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始終如一地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注重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們就能把社會主義的大旗不斷地扛下去。
第四,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必須堅定地加強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
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由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決定的,是經過長期斗爭考驗形成的。以馬克思主義原理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是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堅持和捍衛社會主義方向,制定和執行一條正確的符合實際的和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才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推行全面改革,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石仲豪,中共八大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王思懿,1993年4月30日,女,漢族,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