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
摘要:小學生的學習往往受興趣的影響,學習興趣高,對此學科的學習就會主動、積極,學習效率高。反之,會很被動。教師讓學習的知識都學了,然而成績仍然是不好,沒有真正學進去。學生之所以沒有學習興趣,是因為數學教學的抽象理論性,與小學生的感性認知發生了沖突。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妨把枯燥的說教變成趣味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學到知識,積極參與,進而取得較好的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就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這樣就導致了教學過程的單一化,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倦學的情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我們需要做到創造更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學習,讓他們感受到知識的用途,了解到知識的運用方法,同時有目的的去學習。比如在教學分數知識的時候,我就創造了這樣的一個教學情境: 節日到了,班里買了 30 個蘋果,分給 20 個同學,每人能分到多少個蘋果? 該怎么分? 這樣以來,就有一種 “望梅止渴”的功效,同學們一個個都熱心的參與了進來:“每人分 2 個不夠,每人分 1 個還多”,有同學就說:“那每人分 1 個半吧! ” “分一個半是剛剛好,但是一個半該怎么表達呢? 下面我們來學習分數的知識,以后我們就不用愁該怎么分蘋果了。”這樣的引入讓同學們都感到很新穎,他們也樂意參與這樣的活動。將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就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學生
要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差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對小學生的這種心理差異是感受頗深的。例如,在一節課里,我就給學生們講富爾頓屢次試航的故事,然后,列舉平時學生中害怕失敗、嘲笑的典型事例加以對照評析,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堅強的意志。教師對學生中不怕困難、挫折,勇于嘗試、意志堅強的同學應不時加于鼓勵,對那些成績差,心理素質也不夠好的學生,應為他們創造易于接受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熟悉每個學生并依次分層、劃段,設計訓練作業。要求學生盡其所能,獨立思考,協作探究,拾級而上,從而在樂學中步入屬于個性的天地。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經常加入一些快樂元素
小學數學的教學其實是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教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自制力有限,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時段很短,想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時刻注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教學就會收到相對比較好的效果。比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做一些這樣的腦筋急轉彎: 班里有 20 名同學,盤子里有 20 個蘋果,每人發一個之后,為什么盤子里還有 1 個? 這樣就讓學生的興趣立即提了起來: 為什么還有 1 個?? 然后大家就討論了起來,課堂的學習氣氛十分濃厚,最后我就給大家解釋:有一個同學是連盤子一起拿起來的,所以盤子里就還有 1 個,同學們都煥然大悟。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調動了同學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落腳點
教育教學活動是為了能夠達成教學目標,但同時教學目標也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具體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三個層面的相互結合。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知識點的隱蔽性與關聯性,調動學生能夠自我思考與自我發現,使學生對數學在情感上能夠更樂于接受,在成功解決問題后能夠有更高的滿足感,使每名學生都能夠有更加長遠的發展。比如,在進行 《圓錐的體積》的課堂講解過程中,首選要明確教學的目標,在此將其歸納為三點內容: 1.加強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以猜測、操作、驗證的方式,將圓錐體積公式通過自身努力推導出來并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2.基于上述結果使學生發現圓柱和圓錐兩個幾何圖形在體積方面所存在的關系,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與判斷推理的能力; 3.針對 “失敗實驗”的處理,讓學生感受到任何問題的解決都并非易事,要面對挫折迎難而上。在具體教學中,課前已經讓學生準備了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并且以填裝沙子的方式讓學生實踐,由于學生學具不精準,所收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進行課后練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非常容易忘記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中最后的 “× ”。筆者通過教具進行演示,讓學生口述整個實踐過程,由此所得到的結果相較學生實踐的結果更加準確,使學生更加信服。通過該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對此印象特別深刻,很少再有學生將最后的“× ”丟掉。
五、預設精當的問題是有效教學的動力點
在進行備課時,要對課堂上所要提出的問題有精心的準備,在問題預設方面力求簡潔扼要、層次清晰、目標明確。教材作為教學實施的重要載體之一,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表象和媒介,而有效的教學目標一定是教材內容與課標精神的統一體,教材的內容往往給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比較寬泛的面,而以面教面勢必影響學生深層次的學習和對學科知識乃至體系的理解和掌握,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尤為明顯。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地挖掘教材、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內容變成一個個相互關聯并且能體現訓練內容的點,這些點有些時候可能是并列的,但更多時候是逐層深入,層層遞進的。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學期“數一數”時,教學目標不僅是通過“數一數”的活動,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還應結合教材內容細分為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當時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教材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教材中更多地突出了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在以上的目標制定后我又結合書上對于計數器使用,制定了正確使用計數器的教學目標。同時在教材中關于進制方面的知識是上一個學段學過的但是是以點的形式存在的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并沒有形成鏈條,因此我有又確定了制定完整的十進制數位順序表的教學目標。這樣既注重了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又為學生的數學知識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濤.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 赤子(上中旬). 2017(04)
[2] 劉武.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 赤子(上中旬). 2017(04)
(作者單位:西藏昌都市貢覺縣中心小學)